文章列表 共107筆,顯示第5頁/8頁
美國專業人士背景多元,醫師、律師可能主修經濟、文學,甚至音樂或哲學,反觀台灣,多數人對生涯發展路徑想像單一,在跨域整合、破框創新的年代,競爭力堪憂。
矽谷不是一天打造的,它不是一個地方,而是一種文化。對創業者來說,矽谷表面上昂貴,但其實是最便宜的地方,因為有效碰撞的發生率最高。
5G與疫情,造就人工智慧物聯網將進入起飛的下一階段,對創業者、決策者來說,AIoT應用場景是理解需求與創造服務的關鍵。
生技產業聚落要成功的要素很多,但最關鍵的是找到一群願意相信、能夠創造成果的經營者協助「搭橋」,連結國際企業與投資機構,這也是台灣目前最欠缺的。
近年來,各國致力於加速器的籌設與催化,特別是針對新創產業的發展,而能連結其中的關鍵,在於「懂的人」,政府扮演的應是創造民間投資誘因與環境。
美國受此波新冠肺炎疫情衝擊甚大,確診案例、死亡人數目前皆為全球最高,是1個「川普政府」領導無方?還是50州各別防疫無效?解讀之前,得先搞懂聯邦體制。
美國疫情未完全趨緩,內從反種族歧視示威,演變為警民對峙,外有退出世衛、中美兩國交戰,所幸,SpaceX首航成功,人類往新科技邁向一大步,而風暴下的矽谷,也維持著她的哀愁與美麗。
海外人才回流與精英留台發展,將是未來兩年內必然發生的大事。如何增加對國際企業與資金的吸引力,將是台灣接下來最重要的人力資源工程。
美國資本主義社會與醫療體系的脆弱之處,因著這次武漢肺炎危機而被放大,擴張措施或能挽救經濟,但醫療保險體系需要的是整體升級,台灣經驗或可為重要參考模組。
專家深度參與新創,不僅幫創業者加速,又能降低風險,為何不是矽谷投資形態主流? 創投模式永遠將創業者、投資人放在第一位,這個核心價值,或許就是解答。
把台灣比喻為一家新創企業,它的獨特優勢、市場利基是什麼?切入市場的時機又在哪? 在矽谷,當地的創投論壇、加速器創業團隊展示,裡面會有台灣值得借鏡發揮的經驗。
相較矽谷創投的合夥人制,台灣創投業雖引進自矽谷,制度上卻多採專業經理人制,經營人事難以更替,間接限制了創投人力的發展與資金來源的多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