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列表 共108筆,顯示第6頁/9頁
相較矽谷創投的合夥人制,台灣創投業雖引進自矽谷,制度上卻多採專業經理人制,經營人事難以更替,間接限制了創投人力的發展與資金來源的多元性。
台灣如果能接受自己是一個中型國家、小型市場,透過認識自己與世界, 找到定位與目標,我們就不再需要焦慮於排名與比較,要比,就跟自己比。
矽谷,不是一個地方,而是一種文化, 一種「人才優先」、讓每位員工能發揮最大價值的文化。
台灣具有人才與技術優勢,惟生醫產業主場在歐美日, 在競爭激烈的早期階段,如何強化開發速度與國際連結能力,是台灣生技發展當務之急。
隨著少子化與老年化,台灣已經開始面對就業人口短缺的問題。 解決這個問題的最佳解方,就是讓年輕人提早做好準備,離開學校、進入產業或開始創業。
在各行各業都進行數位轉型的年代,除了與一流跨國企業、研究機構合作培養人才外, 我們更該思考如何養成跨領域、甚至反紀律的「不規矩」通才。
歐美各大城市把最便利的地點讓給新創進駐,我們只願意施捨城市外圍的老舊空間。 別再用施捨的心態打造次等園區,我們才有機會吸引世界級的新創企業與投資人。
數位時代典範轉移的下半場正要開始,由矽谷發源的摩爾定律將在許多產業繼續發威。 台灣只要選對產業、接軌國際,有望再搭上下一波大浪,順勢造英雄。
在產業變動快速,新舊業種消長之際,讓孩子長時間投入的關鍵已非辛苦操練, 而是實作與嘗試,透過增廣經歷與體驗,才能找到堅持的能力與理由。
要提升台灣創業者國際能見度,引進加速器並非關鍵,改善環境、放寬法規,吸引國際企業與學府進入台灣,方能造就全球領先的創業生態系。
「給年輕人機會」不該只是口號,當企業接班斷層問題日顯迫切, 如何加速讓青壯年進入企業決策信任圈,是台灣能否持續保有創新動能的關鍵。
要改善台灣高學歷失業與產學脫節,關鍵有三,一是減少近親繁殖與一路直升, 一是增加高教人力背景與資源多元性,同時大幅開放產學間的職涯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