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益鑑,自2019年底旅居矽谷,Taiwan Global Angels創辦人 / 科技解密 Podcast 主持人,專注於數位健康與智慧物聯網的早期投資,曾任BioHub Taiwan 助執行長、AppWorks 合夥人,熱愛閱讀、旅行與鐵人運動。
台灣即將邁入高齡社會,老年人每年平均看病27次,高出歐美國家許多。 但人老了真的得常跑醫院?從看診形態、領藥程序到預防醫學,台灣應再多設想一點。
創業最關鍵的是如何快速做出正確的決策,並有所取捨與堅持。正因如此,讓年輕一代趁早探索,在跌撞中成長,才是培養判斷力的根本。
高中教育應該是進入成年前的準備教育,而非進入大學的銜接教育。面臨大量缺工的台灣,也應該正視並還原高中與大學的角色,否則再怎麼討論課程都枉然。
新興關鍵字「同溫層」反映每個人認知的舒適圈。無論源自家庭、宗教的實體同溫層,或社群更分眾的數位同溫層,想重塑思惟、擁有超然視野,運動與閱讀是不變的原則。
小一學生考數學測驗的連連看,答案正確,卻因沒有用尺畫線而被扣分;這種把人當機器的教育思惟,就是台灣教育現場的最大危機。
小國島民的機會必然在海外,若我們不再支持新生代出海歷練,他們將變成產業生態系的「陸封型櫻花鉤吻鮭」,成為演化上的弱勢物種。
「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傳統觀念已被淘汰,唯有在家庭的培養下規律運動,才能訓練出面對人生重要關卡時,必須的抗壓性與適應能力。
過往海外歸國的精英若沒有參與後數位時代,仍會顯得思惟落伍;台灣與先進國家的這段差距,就是需要趕上的文明時間軸距離。
從工作扶植新創、改變法規,到孩子的教育環境,都是在關注未來;即使一開始不知道如何去做,但踏出第一步,就有改變一切的可能性。
把內容放上網路就是數位化?這樣的思惟使得傳統媒體,再努力也救不起下滑的廣告量;舊媒體想蛻變成新媒體,比起換設備,更重要的是換掉陳舊的頭腦。
在台灣創業或創新,最大的問題不見得是出在錢,而是出在申請「牌照」;發展數位經濟與「指數型成長企業」所需要的法規環境,將是當務之急。
智慧手機普及,促使全球上網人口從2億變成30億,成為了發展數位經濟的關鍵。台灣應該從區域經濟的舞台,躍起成為大東亞數位領航,勇於航向新的大航海時代。
運動科技正改變奧運。台灣非常適合發展運動科技,但唯有不再把選手奪牌跟國民體能畫等號,善用運動科技、創造運動文化,台灣才能夠發揮硬體優勢,參與這「場外競賽」。
科技業購併案頻傳,微軟、軟銀搶進科技服務業,看似與我們無關,但背後是下個世代的趨勢。台灣已錯過網路業黃金十年,應該善用產業強項,進入數位經濟。
人生需要的各種教練,遠比老師多很多,除了傳承經驗與知識,還有典範與信念,因為,教育影響最大的不是在學期間,而是離開學校之後的人生。
全球產業命脈早已息息相關,現代企業占據龍頭產業的時間也越來越短,隨著產業經營風險不斷升高,不少企業開始投資教育,他們看到了什麼契機?
矽谷值得學習的,不在廠房或園區建置,而是人才與資金的國際化及開放性,以及面對新興市場的機會與能力,還有勇於犯錯、支持創新的文化。
新政府最重要的事,不是規畫產業轉型或創造政策誘因,而是大力鬆綁法規,讓民間人才與資金得以發揮,立法修法時廣納民間聲音,才能迎接新時代的到來。
許多消失的工作,原本就屬於高重複性、低創新性,就算被機器人取代,也剛好彌補短少的勞動力;但若從人力資源與社會創新的角度,退休人口與社會新鮮人,有許多互補的機會。
孩子的學習機會,不該受到資源差異、資訊及環境的限制,唯有提供充足的「義務教育選擇權」與「成年教育保障權」,才能保障每個人都找到學習熱情。
台灣的全民健保制度,相對他國便宜與便利,卻也讓民眾沒有主動追求健康的誘因;其實可以透過大數據連結穿戴裝置來管理健康,不生病,才是醫療的終極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