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鋼鐵股 富邦金 開發金 鴻海 升息
投資理財
保險稅制
產業時事
職場生活
今周大耳朵 Podcast
富足今周起
幸福熟齡
ESG永續台灣
專題報導
今選頻道
存股助理
今周學堂
訂購優惠
活動報名

詹益鑑

詹益鑑,自2019年底旅居矽谷,Taiwan Global Angels創辦人 / 科技解密 Podcast 主持人,專注於數位健康與智慧物聯網的早期投資,曾任BioHub Taiwan 助執行長、AppWorks 合夥人,熱愛閱讀、旅行與鐵人運動。

文章列表 109筆,顯示第5頁/6頁

實驗大學也要一味追求績效嗎?

實驗大學也要一味追求績效嗎?

台灣在實驗教育領域的立法進展與多元程度,在亞洲位居第一,但細究實驗大學的相關條文,仍充滿「管制」思惟,距離真正開放仍有一大段路。

台灣人才出走,創新難行

台灣人才出走,創新難行

低薪與資源匱乏,造成學者與學生逐年出走,台灣學術與產業競爭力岌岌可危。 正視人力危機,才有機會創新創業與產業轉型。

為什麼台灣老人愛看病

為什麼台灣老人愛看病

台灣即將邁入高齡社會,老年人每年平均看病27次,高出歐美國家許多。 但人老了真的得常跑醫院?從看診形態、領藥程序到預防醫學,台灣應再多設想一點。

給孩子犯錯的權利

給孩子犯錯的權利

創業最關鍵的是如何快速做出正確的決策,並有所取捨與堅持。正因如此,讓年輕一代趁早探索,在跌撞中成長,才是培養判斷力的根本。

大學,是選擇而非必然

大學,是選擇而非必然

高中教育應該是進入成年前的準備教育,而非進入大學的銜接教育。面臨大量缺工的台灣,也應該正視並還原高中與大學的角色,否則再怎麼討論課程都枉然。

鍛鍊自己,你將穿越同溫層

鍛鍊自己,你將穿越同溫層

新興關鍵字「同溫層」反映每個人認知的舒適圈。無論源自家庭、宗教的實體同溫層,或社群更分眾的數位同溫層,想重塑思惟、擁有超然視野,運動與閱讀是不變的原則。

在規矩與不規矩之間

在規矩與不規矩之間

小一學生考數學測驗的連連看,答案正確,卻因沒有用尺畫線而被扣分;這種把人當機器的教育思惟,就是台灣教育現場的最大危機。

野放洄游才是育才的出路

野放洄游才是育才的出路

小國島民的機會必然在海外,若我們不再支持新生代出海歷練,他們將變成產業生態系的「陸封型櫻花鉤吻鮭」,成為演化上的弱勢物種。

運動要從家庭開始

運動要從家庭開始

「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傳統觀念已被淘汰,唯有在家庭的培養下規律運動,才能訓練出面對人生重要關卡時,必須的抗壓性與適應能力。

文明落後的距離

文明落後的距離

過往海外歸國的精英若沒有參與後數位時代,仍會顯得思惟落伍;台灣與先進國家的這段差距,就是需要趕上的文明時間軸距離。

行動,就會有力量

行動,就會有力量

從工作扶植新創、改變法規,到孩子的教育環境,都是在關注未來;即使一開始不知道如何去做,但踏出第一步,就有改變一切的可能性。

傳統媒體得學真正的網路思惟

傳統媒體得學真正的網路思惟

把內容放上網路就是數位化?這樣的思惟使得傳統媒體,再努力也救不起下滑的廣告量;舊媒體想蛻變成新媒體,比起換設備,更重要的是換掉陳舊的頭腦。

比缺錢更嚴重的問題!

比缺錢更嚴重的問題!

在台灣創業或創新,最大的問題不見得是出在錢,而是出在申請「牌照」;發展數位經濟與「指數型成長企業」所需要的法規環境,將是當務之急。

數位經濟的大航海時代

數位經濟的大航海時代

智慧手機普及,促使全球上網人口從2億變成30億,成為了發展數位經濟的關鍵。台灣應該從區域經濟的舞台,躍起成為大東亞數位領航,勇於航向新的大航海時代。

台灣可以成為運動科技大國

台灣可以成為運動科技大國

運動科技正改變奧運。台灣非常適合發展運動科技,但唯有不再把選手奪牌跟國民體能畫等號,善用運動科技、創造運動文化,台灣才能夠發揮硬體優勢,參與這「場外競賽」。

牽連台灣未來的購併案

牽連台灣未來的購併案

科技業購併案頻傳,微軟、軟銀搶進科技服務業,看似與我們無關,但背後是下個世代的趨勢。台灣已錯過網路業黃金十年,應該善用產業強項,進入數位經濟。

人生一定要有好教練

人生一定要有好教練

人生需要的各種教練,遠比老師多很多,除了傳承經驗與知識,還有典範與信念,因為,教育影響最大的不是在學期間,而是離開學校之後的人生。

投資教育  企業新課題

投資教育 企業新課題

全球產業命脈早已息息相關,現代企業占據龍頭產業的時間也越來越短,隨著產業經營風險不斷升高,不少企業開始投資教育,他們看到了什麼契機?

矽谷,是一種文化

矽谷,是一種文化

矽谷值得學習的,不在廠房或園區建置,而是人才與資金的國際化及開放性,以及面對新興市場的機會與能力,還有勇於犯錯、支持創新的文化。

「感謝與承擔」之後最重要的事

「感謝與承擔」之後最重要的事

新政府最重要的事,不是規畫產業轉型或創造政策誘因,而是大力鬆綁法規,讓民間人才與資金得以發揮,立法修法時廣納民間聲音,才能迎接新時代的到來。

熟齡實習與「工人智慧」

熟齡實習與「工人智慧」

許多消失的工作,原本就屬於高重複性、低創新性,就算被機器人取代,也剛好彌補短少的勞動力;但若從人力資源與社會創新的角度,退休人口與社會新鮮人,有許多互補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