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益鑑,自2019年底旅居矽谷,Taiwan Global Angels創辦人 / 科技解密 Podcast 主持人,專注於數位健康與智慧物聯網的早期投資,曾任BioHub Taiwan 助執行長、AppWorks 合夥人,熱愛閱讀、旅行與鐵人運動。
過去五年賺到供應鏈與AI硬體商機的台灣企業,還沒有意識到新一輪的人才、技術與市場爭奪戰,已經悄悄地在矽谷展開。
PayPal黑幫的兩大領導者:馬斯克和提爾,將成為華府最親近、也最理解新創資本的核心人物。 科技業、創投圈與政治勢力前所未有地緊密結合,既帶來新機遇,也帶來新挑戰。
缺乏連續創業者與典範,就不容易有新生代的創投,加上台灣創投環境與20年前差異不大,以至於年輕一代創業有成者,寧願當天使投資人或組織天使俱樂部,也不願到創投公司上班。
全球科技巨頭、新創與創投基金大量投資AI,同時需要大量的軟體、硬體,也為台灣科技製造業帶來成長與轉型契機,但業者的策略視角與投資格局必須要比以往更宏大。
全球跨國企業多數來自美國,其分公司多半沿用總部使用的軟體服務,造就美國軟體公司獨霸。 根據去年全球前50名軟體公司排名中,逾9成總部位在美國,加州更占了22家。
如何促進大學校園的創業活動? 除了辦課程、工作坊、創業競賽,關鍵還是在「人才」。
要在台灣產生更多能出海的創業者與投資人,最關鍵的策略,是讓人才出國留學與進入國際企業,那也是許多台灣前輩在矽谷所經歷過的故事。
美國經濟在經過這幾年的劇烈震盪、利率維持高檔,為什麼持續強勁? 旅居矽谷四年半,我觀察到的現象大致分移民增加、能源出口、房市熱絡、政策利多以及典範轉移發生。
相較過去的個人電腦、網路通訊、軟體產業及行動網路造成的4次典範轉移,這次的智慧機器將是台灣再次投資美國新創與生態系的好時機。
ChatGPT橫空出世,使得人工智慧在短期內能輔助系統,用得起的企業也會得到巨大的回報; 但創投是否會被AI完全取代?投資的高風險與決策,還是得由人類自己來評估。
不同於以往,美國現在的新創獨角獸多由加速器育成,其原因與AI帶動投資熱潮及生態系影響力有關。 而投資OpenAI的知名加速器Y Combinator(YC),未來就是AI新創獨角獸的搖籃。
創投不一定要創過業,但有過創業跟產業經歷,絕對是同理創業者跟提供有效資源的背景之一,創業過也不一定適合做創投,因為在場上跟場邊的技術與心態,其實很不一樣。
擁有在中國就業、創業與出場經驗的台灣人,看過大山大海、經歷豐富,不僅是台灣下一個布局全球的關鍵,也將是從台灣面向全球進行新創投資的隱藏優勢。
直到有一天,台灣的創投合夥人都是自己募資並出資投入基金,每個員工都有機會享受到出場紅利而非領年終獎金,台灣的創投才能真正開始跟國際接軌。
創業成功者若沒有企業經歷,就無法理解企業經理人與接班人所面對的處境與需求,同時也因為缺乏高階經理人的人脈圈,而不能進一步取得關鍵技術與人才,以及收購策略。
美國大學針對亞裔學生偏多而修正的錄取策略,近來再度成為媒體焦點。我的觀察是,主動、獨立、團隊合作跟自發性是關鍵,愈是孩子主動努力得來的成就,好學校愈在意。
募資,是在賣公司的關鍵因子,包括開發市場與產品的能力,還有企業文化與獨特的產業定位,這些都是創業精神的培養,因此如果我們要教創業,應該從行銷自己跟尋找定位做起。
矽谷的絕對龍頭優勢,演變為多中心生態系,東、西岸形成了兩個廊帶。 複製矽谷到亞洲,日本市場加台灣新創生態系或許是一條路。
對有「出場經驗」創業者來說,更重要的創業方向是找到潛在收購方的需求; 也就是在設計商模、尋找市場時,針對潛在收購方的痛點,往往就是好的創業策略。
連續創業者在全球獨角獸最密集的美國舊金山灣區募資,會得到較高的估值與募資規模; 台灣若要孵化獨角獸,必須培育出被美國企業收購的創業者, 當他們再創業,較容易獲國際投資人青睞。
輝達創辦人黃仁勳和台大畢業生分享三個創業的困難決定——勇於求助、能夠堅持、懂得捨棄。 對創業者來說,熱情無法解決一切,遇到難題要勇於溝通,並適時求援,才能把格局愈做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