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徒達賢 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所系專任講座教授; 代表著作有《司徒達賢談個案教學》、《管理學的新世界》、 《策略管理新論》、《為管理定位》等。
家族對企業的參與程度,隨著時間都會有所改變,每一時期的結構與挑戰亦不同。 配合各階段發展以調整領導風格、管理模式,除了提前布局,更應聚焦於當下。
為避免疫情擴散,大學紛啟動遠距教學,此時若再搭配小班研討、討論互動,對教師而言,不必重複授課、擔心裁減,對學生而言,上課成本降低,且能啟發靈感。
國際大師千里迢迢來台演講,基於保護智財權,或配合聽眾程度,往往只談一些基本或發表過的舊觀念,該如何讓大師發揮應有的價值?
很多企業號稱自己有年度規畫,但部門之間難配合,甚至吵成一團、效率不彰,策略的核心作用是企業有明確方向,才能協調內部單位,避免多頭馬車的現象。
企業自創品牌,不僅能提高競爭優勢,也能為企業形象加分。 若想成功創造品牌知名度,可藉由這5項必須存在的先決條件,先自我檢核一番。
全球政治、經濟、企業等主導領袖或高階主管,目前仍以男性居多,其實女性對於各細節的掌握度更佳,只是相對較缺廣泛的資訊來源。
台灣企業接班,普遍擺脫不了家族傳承的宿命。若想從企業內部發掘與培養接班人,建議方案有二,一是透過專案活動篩選優秀者並加以「列管」;二是派任人才主持大型專案,觀察其領導能力。
學理、經驗,何者重要?只能說各有利弊,但先理論後實務,仍是我的建議。 廣泛的學理基礎、研究方法,能讓你面對繁雜個案時,更能推敲出因果,獲得前瞻觀點。
比起「無私」,人性似乎偏向「自私」, 而企業經營想要創造「綜效」,得先把「自私」拋諸腦後。
領導人與下屬,通常前者接近通才,後者則近乎專才,而專才未必能是通才。 而許多組織沒有明確的交棒制度,不僅是創業家,部門之間的「永續經營」亦是難題。
無知不好,不自覺無知更不好,但可透過「做中學」,透過不斷操作、修正而能達到改善。 不斷比對各方想法、互動式討論的學習方式,也是同樣道理,組織管理亦如是。
家族成員討論如何把善款用在刀口上、暫時忘卻競爭,必能增進和諧,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這句古諺,是家族企業永續經營的錦囊妙計之一。
高階管理課程中所談的學理、原則,很難照表操課,套用到複雜且情況各異的企業裡。 因此,企業面對挑戰時,如何選擇恰當的原則,是需要經過長期實作與反思,才能顯現決策者的真功夫。
培養團隊精神、結交朋友,是打球的好處之一 但打球有益客觀認識自我、提升讀書效率,這可不是每個人都知道。
建構知識體系,除了靠閱讀獲取新知外,也要善用解決問題的過程,來豐富自身知能。 透過生活中的不斷實踐與反省,能活學活用或「內化」已有知識,創造新知識之餘,也能自我成長。
數百年來,從經濟體制、產業形貌到企業榮枯,乃至親屬關係的改變,都與科技進步息息相關。 近年,「科技創新帶動世界進步」的趨勢已愈顯劇烈,在這波浪潮中該扮演什麼角色,值得我們省思。
環境有利未必能獲得高額利潤,乃是因愈好的環境,將吸引愈多競爭者。 有困難的環境反而能挖掘機會,搶占先機,這往往也是冒險家獲得第一桶金的方法。
先進大國的管理理論,未必適用於後進小國;跨國企業的母子公司,也未必是官僚組織中的主從關係。 在權力分配上,應跳脫「狗搖尾巴」的主從關係,視誰的貢獻大,誰就該擁有更大發言權才是。
台灣企業領導者的全面掌握、親力親為,在規模擴大後,反而變成傳承的阻力。 「制度化」是規模經營的先決條件,雖難免有官僚問題,卻能降低二代接班困難的局面。
家族企業的交棒,考驗著交班人的智慧與接班人的試煉,由易而難、獨立面對,甚至自行創業,都是次世代通過「考核」的項目。
人選難抉擇、權力失落、接班人價值觀差異大,這些都可能造成傳承不順遂。 讓接班人先行提出組織計畫,降低公司內部的疑慮與抗拒,有助於讓家族企業更趨良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