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列表 共131筆,顯示第1頁/6頁
家族對企業的參與程度,隨著時間都會有所改變,每一時期的結構與挑戰亦不同。 配合各階段發展以調整領導風格、管理模式,除了提前布局,更應聚焦於當下。
為避免疫情擴散,大學紛啟動遠距教學,此時若再搭配小班研討、討論互動,對教師而言,不必重複授課、擔心裁減,對學生而言,上課成本降低,且能啟發靈感。
國際大師千里迢迢來台演講,基於保護智財權,或配合聽眾程度,往往只談一些基本或發表過的舊觀念,該如何讓大師發揮應有的價值?
很多企業號稱自己有年度規畫,但部門之間難配合,甚至吵成一團、效率不彰,策略的核心作用是企業有明確方向,才能協調內部單位,避免多頭馬車的現象。
企業自創品牌,不僅能提高競爭優勢,也能為企業形象加分。 若想成功創造品牌知名度,可藉由這5項必須存在的先決條件,先自我檢核一番。
全球政治、經濟、企業等主導領袖或高階主管,目前仍以男性居多,其實女性對於各細節的掌握度更佳,只是相對較缺廣泛的資訊來源。
台灣企業接班,普遍擺脫不了家族傳承的宿命。若想從企業內部發掘與培養接班人,建議方案有二,一是透過專案活動篩選優秀者並加以「列管」;二是派任人才主持大型專案,觀察其領導能力。
學理、經驗,何者重要?只能說各有利弊,但先理論後實務,仍是我的建議。 廣泛的學理基礎、研究方法,能讓你面對繁雜個案時,更能推敲出因果,獲得前瞻觀點。
比起「無私」,人性似乎偏向「自私」, 而企業經營想要創造「綜效」,得先把「自私」拋諸腦後。
領導人與下屬,通常前者接近通才,後者則近乎專才,而專才未必能是通才。 而許多組織沒有明確的交棒制度,不僅是創業家,部門之間的「永續經營」亦是難題。
無知不好,不自覺無知更不好,但可透過「做中學」,透過不斷操作、修正而能達到改善。 不斷比對各方想法、互動式討論的學習方式,也是同樣道理,組織管理亦如是。
家族成員討論如何把善款用在刀口上、暫時忘卻競爭,必能增進和諧,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這句古諺,是家族企業永續經營的錦囊妙計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