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列表 共131筆,顯示第5頁/8頁
企業從正當途徑獲利,理應受到尊敬;運用獨占力量與資訊不對稱賺錢,也值得佩服;若是鑽法規漏洞,甚至扭曲遊戲規則,牟取大量財富,這才應該成為「仇富」的對象。
高中時將課程整理成層次分明的大綱、原則、關鍵詞背誦;或許未來會忘了內容,但是可以養成思考習慣。下過這些苦工夫,再來「翻轉」,效果應該會更好。
法律與道德並存且互相為用,這個「game」才好玩,大家才願意參與或觀賞。這在球類比賽和社會許多方面,道理其實都差不多。
訓練學生思辨能力的最好時機,應該是在大學課堂上的互動式討論;個人、老師、同學三方的思惟角力,逐漸連結學理與待解決問題間的觀念。
簽公文、選店址、設計表單等都能撰寫成個案教材,藉由個案的討論可以訓練解決問題的能力,比坐著聽課受用多了。
一般上課時,教師的功能是將知識化繁為簡、有系統地傳授給學生,個案討論則不一樣,教師必須在一問一答的互動式教學中,啟發學生的潛力。
對未來進行預測,必須依賴「知識」;而「資訊」則是對目前景氣、市況所做的整合分析,兩者缺一,決策皆會難以正確。
企業實務極為多元而動態,任何實務界人士所說「實務是這樣的」,多半只是他的偏見,要多深入各方探索與研究,才能更接近現實。
公共政策與法規牽涉到不同團體的利益,在互聯網時代,公民參與公共政策應落實到具體配套的條文,才能體會到價值的真正取捨。
有些人讀書多卻不會活用,原因是平時很少用;有些人讀書不多,但決策或執行十分精明,就是因為經常在腦中存取、搜尋、整合這些知識。
原本情感連結強烈的團隊,轉型為制度化分工的過程,要特別留意執行上的精緻與動態調整,以免破壞信任後卻達不到預期效果。
「講得清楚、聽得明白」觀念很簡單,但要大家都做到也不容易。有許多發言內容的確有一些有價值的觀點或主張,但由於發言者無法有系統地表達,造成其意見無法匯入討論的主流,其實相當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