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徒達賢 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所系專任講座教授; 代表著作有《司徒達賢談個案教學》、《管理學的新世界》、 《策略管理新論》、《為管理定位》等。
台灣大部分企業面臨轉型期,家族CEO與專業CEO依據各自的長處共治,對於企業發展將是十分合理的設計。
領導者設法讓大多數人願意將自己對那一小塊「私田」的關注,部分轉移到「公田」,是組織成長的重要條件之一。
寧可花大錢買昂貴設備,卻不願培養自己的技術與人才。就如同當年清朝「船堅炮利」的思惟一樣。
當大部分教師不關切學生畢業後去了哪裡、學的東西有沒有用,學用之間的差距怎麼可能消失?
讀MBA之前的工作經驗,對學習和未來的事業發展絕對有正面作用,但對起薪水準則未必。
在辯論的場合,候選人可能為深思熟慮就提出不成熟的想法,若以書面回答,就可以經過研究分析,減少斷章取義的可能性。
個案討論加強了「讀聽說」的訓練,更因為加上了「想」,效果比上課聽講來得好。
二者最大的差別在於,工程科技依賴精密且昂貴的設備,有明確的智財權保護機制;商管知能則是由人掌管,難以用法律限制知識外流。
個案教學從有形到無形,具有不同層次的目的,無論教材或教法,師生都須互相搭配,才能達到預期效果。
薪酬委員所負責的『公司治理』不能對經濟團隊所負責的『經營管理』造成干擾,所以在實務運作上有許多困難。
當企業經營方向出現了所謂的慣性,優點是,內部對重大決定很容易形成共識,缺點是,可能會讓組織施去策略彈性,甚至難以因應預期之外的環境變化。
「家族」對成員行為的期望,及分配權力與資源的原則,和企業不一樣,從經營者到成員,可能為了配合家族角色,而犧牲了企業目標。
經營大型企業的家族更應用人唯才,重用專業經理人,才會有助於長期績效的提升。
高階主管應比一般員工更懂德專心聆聽。才能避免做出剛復自用、斷章取義的錯誤決策。
中基層的人員有正式的管道在高階長官面前展現他們的才幹與潛力,而不必擔心「懷才不遇」時,或許就不必那麼努力在晚會主持人角色上爭取高階的注意了。
決策品質高度依賴資訊。然而,當組織規模擴大、層級增加以後,往往使高階決策者無法得到足夠而正確的資訊。
為了協助年輕學者提升主持討論的實作能力,我請修課的學生上台主持一個小時個案的討論,現場錄影,並當場重放。
「公開的師徒制」可以讓知識傳承更正式化,而且負責教學的師父們既不敢藏私,討論過程中也能得到集思廣益、改進自己想法的機會。
公司治理在薪酬政策方面所關心的一件事是:在分配企業營運成果時,投資人所得到的與受雇人所得到的,其比重是否合理?
若只求眼前方便,僅在願景層次上快速尋求共識,日後設計具體作法時再來各方角力,結果必然是各項作法之間互相競爭資源。
規模成長與制度化,一方面代表成熟,一方面也提高老化傾向。有些組織老而彌堅,有些未老先衰,都與如何防範「老化的過程」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