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作或生活中,以誠待人是基本原則,特殊情況下,一點點善意的謊言也還算能接受。只是,如果發現同事說謊,刻意誤導事實,且可能影響團隊,這時該怎麼處理?
文章列表 共162筆,顯示第5頁/8頁
在爾虞我詐的職場上,擁有一個知心好友實屬不易。每天一同吃飯、一同抱怨主管是許多工作者的小確幸。但若有一天,好友獲得升遷的機會,從一起工作的夥伴一躍而成上司,雖然內心為他感到高興,但又容易產生嫉妒、自怨自艾等負面情緒,甚至認為友誼一定會破裂。
內部會議或是與客戶溝通,甚至是執行重要專案時,當發現主管所做出的指令、判斷失誤,身為部屬該怎麼做?若未即時阻止,小則衍生出不必要的麻煩,大則可能造成公司財政的虧損。然而直接指出錯誤似乎又顯得不太禮貌,還可能成為主管心中的黑名單。面對這種兩難的情況,the muse專欄作家Kat Boogaard認為應該先問自己4個問題,並根據答案做出最好的選擇。
App廣告與行動網頁廣告特性不同、形式相異,品牌在分配時,須注意自家客群的年齡、行為習慣,年輕、客群清楚適合於App廣告;中高齡、希望觸及多元客群,則可使用行動網頁廣告。
電子郵件是職場正式的溝通管道之一,不但能夠傳遞清晰的訊息,更能有效紀錄與編排。然而,在某些情況下使用電子郵件卻可能是導致溝通失敗的重大原因。Your SalesMBA創辦人Jeff Hoffman以自身工作經驗與長期觀察,歸納出三種不適宜使用電子郵件聯繫的時機。
【SmartM解讀】Facebook收購Instagram無疑是2012年最令人震驚的消息,時至今日,Facebook持續積極整合雙邊平台,就是為了加深加廣資訊流通,創造無縫使用者體驗,以挽救年輕市場流失的局勢。
【SmartM解讀】Facebook 「Made by Taiwan」品牌推廣計畫正式啟動,攜手經濟部工業局與外貿協會,Facebook盼透過整合線上與線下資源,弭平台灣數位行銷落差,讓中小企業走向國際。
【SmartM解讀】對亞洲企業來說,香港、新加坡是許多新創企業家的首選,充足的資金、資源支援,利於新創企業作為向往海外拓展的跳板。然而,現在有一股趨勢正在興起:澳洲正張開手臂,歡迎亞洲新創企業。
繼無人超市、社區型天貓小店等實體店的加碼布局後,馬雲接下來要開第一家專屬阿里巴巴的線下購物中心貓茂(More Mall)。阿里巴巴,這個改變新一代中國人消費模式的電商巨人,正在一步步打造屬於自己的實體購物帝國。
隨著影音內容趨勢崛起,注重圖像、影音的Instagram成為行銷兵家必爭之地,品牌除Facebook外,不妨抓住Instagram的用戶原生內容特性,創造高轉換率。
職場中不是每個時刻我們都能直率表達自己的想法。我們會想捍衛自己的權利,但有些場合這樣做反而會讓自己惹上麻煩。何時該據理力爭?何時該先退一步?這成了一個很大的難題。專欄作家Karen Schneider以自身經驗分析了三個應該先讓步的情境,以避免對自己產生傷害。
【SmartM解讀】Grab三月進駐緬甸至今,已經與6000名司機合作,每日則平均擁有2萬5000筆叫車訂單。Grab也計畫將緬甸團隊的總人數擴張到200人,並將轎車市場從仰光擴張到其他城鎮。更在八月宣布,未來三年要投資1億美元。
資深講者、領導力培訓講師Sylvia Baldock指出,在商場上,一個好的自我介紹不僅能快速建立個人形象,更是決定雙方日後合作關係的關鍵。自我介紹首要讓對方不厭煩、不排斥,更要製造好感。人說見面三分情,面對面總是比較好說話,然而有時候只能透過Email、電話初次聯繫,當沒有肢體表情作為輔助,又該怎麼做呢?
一個企業每天需要做出許多決策,各個面向皆需要詳細規劃與討論。然而決策的過程總是困難重重,尤其當一個組織正在迅速擴張時,其所面對的問題往往是全新、沒有前例可循。在這樣的情況下,團隊更容易產生不同的聲音,若沒有一個果決的領導者帶領討論,那麼決策容易陷入泥淖中,結果也往往不盡理想。
正如貓剛到一個新環境時會被原本的貓排斥,初入新公司的員工也很容易接收到前輩們的敵意,在彼此不了解的情況下容易產生許多成見,若未積極處理,很可能導致往後緊張的職場關係。
在日常生活中,「我口說我心」是常用的表達策略。然而,一到競爭激烈的職場環境,總有人喜歡賣弄艱澀的專業術語,藉此強化氣勢或是掩蓋心裡的沒自信。有些習慣性的口頭禪看似無害,卻會在不自覺中損害專業形象。
在職場上獲得主管賞識、得到職位晉升是許多人的目標,卻也有人面對成功時十分不安、缺乏自信,總認為自己只是「運氣好」、「意外」受到提拔,真實的自己沒有他人眼中那樣優秀,無法開心的擁抱自己的成功。
員工離職的理由千百種,有人說要去進修、有人說想尋找自己的熱情所在,主管們也許無法辨識哪些理由才是真心話,也不知道問題究竟出於何處。有些員工剛進來公司時鬥志高昂,熱情卻隨著時間慢慢被消磨,最終選擇離開。如果只有一到兩位員工如此,可以算是特例,若是有多位員工都是以相同情形離去,這可以視為一個警訊,提醒你是時候檢視公司的企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