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列表 共79筆,顯示第4頁/7頁
去年疫情嚴峻,台灣如處平行時空般安然無事,但五月以來卻墜入現實。 筆者曾擔心台灣會跟不上數位轉型,而五月中全面改為遠距上班的我們,成效究竟如何?
一周用一張感謝卡,帶走負面情緒。 「謝謝」不只帶給別人快樂,更增加自身的正向情緒,形成組織文化重要的成分。
近年環保意識逐漸在人們生活中體現,除了透過日常生活簡單的綠色行動, 也能在線上線下串聯企業與網友,「共創」對環境更好的生活方式。
透過18周行動專案、導師制度、議題討論,建構社會創新人才所需的思惟與技能,期待他們能在營利企業與社會創新組織間流通,促進讓社會更永續的正向循環。
台灣是我們的家,這個市場不落人後,更是包容多元價值觀的好所在。敗也疫情成也疫情,高階人才如企業經理人持續回流,為新創生態圈注入一股新活水。
新的一年到來,除了回顧過去一年的自己是否有所成長,也能透過改變或捨棄喜愛的想法,啟動新的學習與行為,獲得更多有意義的成長。
若一個品牌,能對人與環境多負起一份責任,透過商業行為影響購買,那世界更可能永續;而這樣的信念,相信會隨時間愈來愈強烈。
過去十年台灣正發生變化,面向涵蓋食安、教育、永續等,而「改變」是共同關鍵字,這背後,源自許多「擁有選擇」、「極度務實」、「習慣反思」的人。
如果一個產品從研發製造到配送,需要歷經產品供應鏈流程,那麼品牌的核心理念,也該擁有從源頭出發、勾勒、組織到傳散的「理念供應鏈」。
在快速變動的時代,消費者的注意力漸漸從找到「好產品」,進而關注「好公司」;因此,只要是正確的信念,長期不會改變,企業就可將大量資源聚焦於此。
讓公司同事們一起參與取名的計畫,從為團隊取名到為產品取名,都替同事們創造了獨一無二、難以取代的回憶,也讓大家對於公司更有歸屬感。
組織面對挑戰後,發展出解決問題的模式,這是一家企業的文化形塑開端,而企業文化的形成和發展,是由一群人365天的行為共同塑造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