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不務正業的獸醫。 和夥伴共同創辦「鮮乳坊」,期望翻轉台灣酪農產業的困境
在人口嚴重外流的雲林崙背,在地小朋友對於家鄉,多缺乏認同感,也沒有自信心。老師們設法讓小朋友認識家鄉供應全台高品質鮮乳的酪農產業,將為地方創生打下好基礎。
消費合作社會員長期穩定向農民訂購產品,甚至一同參與或了解產地生產,這是重新恢復食農生態的信任橋樑作法,還可以建立消費者和生產者間的信任。
要經營事業,也要經營生命,你的事業,有為自己和別人帶來愉悅嗎? 很多年輕的創業者,不僅是要滿足自我成就,更重要的是,他們對社會有著「使命感」。
為了不讓台灣原住民語言消失,馬躍.比吼首創原住民語幼兒園,只為傳承無形文化,學語言的過程,更能對自己的身分產生認同,也是台灣多元文化的重要價值!
家樂福推出影響力概念店、誠品信義店推出知味市集,目標只有一個: 就是要讓你邊吃邊愛護地球,教消費者懂得「負責」。
尼泊爾, 一個不常被台灣人討論的遠方國度,卻遍布著台灣社企熱血深耕的足跡。 無論是扭轉貧童的教育環境,或是創造友善女性的職場環境,他們皆用具體行動讓世界看見台灣影響力。
因為對社會有感,希望在能力範圍內讓世界更好,有愈來愈多的企業致力回饋公益, 並透過不同檢視工具,省視自己營運的腳步是否符合相關精神,成為一家更好的企業。
2025年,台灣酪農業將迎戰零關稅進口的紐西蘭鮮奶, 酪農們必須硬起來,加速產業的升級,才能找出競爭優勢,因應進口鮮乳的衝擊。
行政院喊出今年是創生元年,但也別忘了已經存在的產業, 例如正面臨外來市場低價競爭的酪農產業。
企業的社會影響力也能用會計準則量化,反映出企業的付出能給予社會實質的幫助; 鮮乳坊、第一社會企業獲得英國Social Value International審核認證,證明努力是有意義。
採購社會企業的好產品,能滿足需求又盡社會責任; 路易莎咖啡日前勇奪經濟部「Buying Power」獎,成為企業的好榜樣。
畫家把老家變身咖啡廳,用店外金色稻穗之美,讓人上癮而不忍離開。 台灣的地方創生怎麼做?一個咖啡店,或許是個好起點,畢竟越在地就是越國際。
小農與其單打獨鬥,不如合作打群架,透過資源串聯讓品牌平台化,讓好食材都能被全民看見。
越來越多事情沒有標準答案,填鴨式教育已不再適用於快速變遷的社會,教育體制應培養學生擁有適應和改變的態度,才是孩子受用一輩子的技能。
進入老化社會的日本,早已興起各類型地方創生案例,同樣步入高齡化的台灣可借鏡學習,讓政府喊出的2019年「地方創生元年」不再只是口號。
連日大雨,牧場陸續傳來災情,預期未來動物疾病疫情將接踵而至,唯有完善的畜牧保險制度,才能保障這群將面臨災損的辛苦農家人。
近兩年來,台灣通路商嘗試與小農合作,推動在地化、友善土地或動物福利等產品,透明的生產過程,也讓農民、生產者能被看見,藉以重建消費者對台灣食品安全的信任。
社會創新」成了一個新議題,各界正透過任何組織形式串聯; 然而,只是創新還不夠,還要達到規模化,對社會才能產生影響力。
以色列雖有一半土地是沙漠氣候、降雨量又少,卻能發展出強大的農業,當地的獸醫師告訴我,關鍵就是「合作」,透過資訊整合,才能讓整個產業共同向前邁進。
各種不同非資本衡量企業的指標陸續浮現,象徵著未來企業成立,不再只為「獲利」而生,還有更多價值正在等待實現。
企業再強大,不懂思考永續議題,終有一天會凋亡。 當大家因為生存環境問題,選擇不生小孩,我們的社會還有什麼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