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列表 共89筆,顯示第3頁/6頁
缺水、缺糧、缺能源到缺人才,每一個問題都是摧毀力可觀的灰犀牛,如果長期漠視不著手改善,隨時可能成為黑天鵝……。
歐洲能源、電力與生活用品價格節節攀升,也讓相對的貧窮更加惡化,而在永續與環保的全球趨勢下,「負擔得起」的綠能將成為一大挑戰。
全球抗暖化的進程依舊悲觀,自主提報減碳目標的國家,只有十分之一如期交卷。 台灣也尚未交出氣候調適策略藍圖,加上國際政經局勢變動的此刻,麻煩事一點也沒少。
歐洲電費漲了十倍,入冬後的能源挑戰將更加嚴苛。 台灣應借鏡歐盟,積極善用數位轉型,來解決能源轉型的罩門。
少子化與超高齡化是鎖住台灣未來發展咽喉二道關卡,少子化已然成為台灣發展的重大風險,建置完整的支援系統,迫在眉睫。
2021年全球氣候科技創投爆發性成長,但在通膨壓力下,資本市場依舊看短、缺乏耐心。如此,極端氣候帶來年年的天災,恐怕會是逃不掉的新常態。
企業致力減碳的考驗,透過「植樹」做了不少努力,但從沒有回頭檢視「種活」的數量,更沒有追蹤「種活多少年」,這樣的事實也凸顯了綠碳的發展瓶頸。
台灣疫情天天+0的榮耀不再,如今面對的,除了每日的死亡人數,防疫險之亂更是開了眼界。 而在疫情期間失去親人的數十萬家屬,至今仍在等待撫慰傷痛的一個交代。
從企業推動ESG到面對新冠疫情爆發,都是全球不得不接受的嚴峻挑戰,但一昧地否定並不能解決棘手現況,正視問題、制定策略才是通往目標的捷徑。
隨著半導體產業外移後,歐美陸續警覺政治、軍事、外交的風險也相對提高; 但在全球環境意識的抬頭下,如何取之平衡,是歐美不得不面對的挑戰。
從歐美對俄的金融制裁可見,用錢賺錢的金融業影響力可觀,但如何真正落實ESG,排除高度「漂綠」的企業,才不會從賦能者變成加害人。
俄烏衝突,引發國際對於能源、作物與礦物等供應危機的議題,但台灣並未坐擁天然資源,如何積極發展循環經濟,成為敲響保命策略的警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