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開、透明、暢通的內部人才升遷管道,讓所有人都能安心地從基層做起,使得每位主管都是熟悉工作流程、認同組織文化的人才,這對個人或企業都是雙贏的邀請。
當我們提出相對好一點的薪資條件時,表示好市多只剩下一條路── 我們一定要開創比別人更高的業績,讓賣場有更高的營收,這樣才能把成本打平。
給員工高薪資就一定能帶來消費者滿意度嗎?答案幾乎是肯定的。 但在這個問題之前,更該問的是——提供服務的人力夠嗎?
愈來愈多國際企業主動提高待遇,把善待員工當作企業文化的一部分。 當員工對公司有向心力,這種正向意念會體現在企業的經營成績上。
一個適合出去開拓市場的團隊,他們應該要具備一種敏銳度,從各個角度去了解一個新市場,盡快掌握當地消費者的需求與脈動。
服務業以客為尊、禮貌待人、讓客戶感到愉快……,做到這些事,就能獨當一面開店了,但有沒有企業文化的差別在哪?
展店可以提高市占率,這對企業來說絕對是樂見之事,但如果經營團隊仍未到位,仍該追求展店數嗎? 我的決定是,必須培養出新的團隊才考慮再展新店,原因在於企業文化的人才培訓,沒有速成的捷徑。
企業有企業的步伐,不能原地踏步,必須一直往前走,不斷把團隊帶回正確的方向,找出關鍵決策的分岔口在哪裡,是企業管理者的責任。
身為有兩個孩子的前運動員,我認為孩子能從球場上學到最有價值的東西,是品格。 球場既是他們當主角的地方,也是當配角的地方,很少環境能像球場,讓孩子充分體驗職場。
很多球員以為「下場後的人生」是很久以後的事,眼前只求把球打好; 但高中及大學階段是學習的黃金年齡,若不好好把握,卸下球員身分後,恐面臨就業煩惱。
根據《富比世》估計,一支NBA強隊的價值,可高達60至70億美元,足以創造豐厚獲利。 運動產業具備強大的周邊產業帶動能力,甚至是最好的企業ESG策略之一,這樣的機會是否值得投資?
職業運動不只是一個賺錢的生意,對我來說,這也包含了必須不負球迷託付的一種「責任」。
20幾歲時,我在籃球場上酣戰,接下來換一個球場,在名為好市多的賣場裡打拚; 沒想到2023年,球場又找上了我,我看見這個可以為台灣籃球有所貢獻的機會……。
企業經營的目的難脫「擴張」,但若太過專注於此,會導致高階主管無暇去顧及其他事物。 例如,傳遞企業文化就是看不見卻重要的事,找到多少個傑出接班人,才是你的評價依據!
不同於KPI與SOP是看得見的,「凝聚力」與「成就感」兩個看不見的因素,卻可以幫助優秀的團隊創造出看得見的優勢,成為別人眼中的山。
從基層走到主管階層的人,我相信都歷經過這三個階段。從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到看見團隊的成功,最終抵達「無我」之境,企業仍能運作如常。
從吃飯、網路到時尚都講求速度的時代下,某些年輕人也想在最短時間內升遷,追求速度沒有什麼不對,但如果只想快轉成功之路,不練基本功,其實很難走得高、走得遠。
亞洲國家的年輕人,很流行「表面張力」的工作態度,事情只願做到主管交代的層面。 事實上,只做到表面要求,不但意味著個人思考能力的喪失,也讓未來的升遷機會大大降低!
我有一個小泳伴「小鯊魚」,他說,未來他想當游泳冠軍。 我請來一個冠軍哥哥指導他,而冠軍哥哥也給了小鯊魚四個奪冠建議。
企業對消費者的承諾,不能是一種行銷用語,更不能在一、兩年退流行後,就改弦易轍。 「價格實惠」四個字,形塑了好市多的商業模式:會員得利愈多,企業獲利愈多。
Costco在全球有一億個會員,每年可挹注約45億美元,這讓我們有底氣對會員許下承諾。 「提供會員價格最實惠的商品」聽起來不難,其實很難。但唯有把「一」做好,才會有後面的「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