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列表 共90筆,顯示第6頁/8頁
面對武漢肺炎疫情,台灣民間和政府協力合作的口罩政策,蔚為各界美談;接下來,因疫情面臨營運危機的中小企業,應互相信任,而不是投機爭搶政府的紓困資源。
人類無休止的破壞所導致生態環境的改變,竟處處隱藏著威脅人類命運的殺機。面對一連串突如其來的疫情蔓延全球,除了防疫,更在提醒人類要敬畏自然、善待生命。
台灣年輕一代已經習慣民主,更願意參與社會、貼近社會脈動;因此,他們很在乎自己工作的企業,能否支持民主的落實。
消費者對的選擇,將決定企業的商業模式,讓購買行為必須要為環境負責,並為上下游產業負責、為消費者的健康負責,進而成為改變社會的正向動力。
在人口嚴重外流的雲林崙背,在地小朋友對於家鄉,多缺乏認同感,也沒有自信心。老師們設法讓小朋友認識家鄉供應全台高品質鮮乳的酪農產業,將為地方創生打下好基礎。
消費合作社會員長期穩定向農民訂購產品,甚至一同參與或了解產地生產,這是重新恢復食農生態的信任橋樑作法,還可以建立消費者和生產者間的信任。
要經營事業,也要經營生命,你的事業,有為自己和別人帶來愉悅嗎? 很多年輕的創業者,不僅是要滿足自我成就,更重要的是,他們對社會有著「使命感」。
為了不讓台灣原住民語言消失,馬躍.比吼首創原住民語幼兒園,只為傳承無形文化,學語言的過程,更能對自己的身分產生認同,也是台灣多元文化的重要價值!
家樂福推出影響力概念店、誠品信義店推出知味市集,目標只有一個: 就是要讓你邊吃邊愛護地球,教消費者懂得「負責」。
尼泊爾, 一個不常被台灣人討論的遠方國度,卻遍布著台灣社企熱血深耕的足跡。 無論是扭轉貧童的教育環境,或是創造友善女性的職場環境,他們皆用具體行動讓世界看見台灣影響力。
因為對社會有感,希望在能力範圍內讓世界更好,有愈來愈多的企業致力回饋公益, 並透過不同檢視工具,省視自己營運的腳步是否符合相關精神,成為一家更好的企業。
2025年,台灣酪農業將迎戰零關稅進口的紐西蘭鮮奶, 酪農們必須硬起來,加速產業的升級,才能找出競爭優勢,因應進口鮮乳的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