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列表 共96筆,顯示第1頁/6頁
張淑玲是我認識的客家女性濃縮精華版。
朋友寄給我一整箱的西洋生菜,葉面健康油亮,充滿生命力。生菜中的芝麻葉風味尤其美妙,入口清脆,層次豐富,尾韻微苦,滋味濃郁,相當有記憶點。我問朋友這好東西從哪裡來?他說來自台東鹿野,而且是很難得的露天土耕蔬菜,因為直接種在土壤中,接受陽光與微風的洗禮,滋味特別濃。我太訝異這芝麻葉的品質,決定親自造訪一趟。
我高雄家中綠意一片,植物的變化與新生,讓我有難以言喻、美好的療癒感。觀賞家中植栽時,我都會冒出這樣的想法:植物與麵包發酵過程是一樣的,都需要學會等待。有活力的酵母,麵包一定好吃;同樣的,有活力的生長環境,植物一定洋溢生命力。
香蕉,應該是台灣人最熟悉的水果了。由於全株都有用途,早期農業社會家家戶戶都會種上幾株,炊粿時可以用蕉葉襯粿,莖砍下來可以給豬吃,或是用工具把莖的纖維拉出來搓成繩,香蕉可以放在米缸裡催熟,肚子餓了便可以翻出來吃,根本是萬能寶物,我的童年當然也少不了香蕉。
說到餐桌上的開味良伴,大家會想到誰?相信醃蘿蔔、泡菜等等都會入列,對我來說,映入腦中的是餐桌上幾乎不曾消失的蔭瓜與瓜仔脯。
每次回屏東老家,走出戶外在北大武山下曬著金黃和煦的陽光時,都會去附近田裡繞繞。屏東農地多,各區塊都有自己的氣味,有些是剛割草的香氣,有些是花香,有些則是溼潤泥土的氣息。每當雙腳踩踏在鬆軟有彈性的田間時,一股幸福感便油然而上;童年腳踩泥土的記憶,是都市匱乏的。
過去我一直以為剝皮辣椒就是市面上的辣椒,直到認識了蔡牧群,才知道原來剝皮辣椒也講究品種。花蓮壽豐的奇萊美地,位於花蓮溪跟木瓜溪共同沖積出來的三角洲上,農場旁就是花蓮有機農業中心。
這幾天彰化大村愈來愈熱,看看節氣,照賴志豪的描述,應該再一旬(十天)就要吹南風了。我們在瓜棚下,儘管感覺不到陽光直曬的熾熱,空氣也不悶,但汗水還是涔涔自毛細孔淌出來,看了一下溫網室內的溫度,上午十點就達到攝氏四十二度,我不可思議的望向賴志豪。
有一天台南朋友跟我說:「我找到地表上最好吃的百香果了,想不想一起去看看?」我聽了覺得好笑,反問他:「有沒有吹牛?你怎麼知道是地表上最好吃?」「跟我去一趟不就知道了?」朋友眼神裡盡是自信,這麼有信心,那當然去。
有一年,我去歐洲時不小心感冒了,咳嗽、發燒、流鼻涕統統出現,想去藥局找藥師拿藥,又只敢買看得懂的感冒藥,吃了三天卻沒好轉。當地朋友見狀,便送我一盒膠囊,說是很受推崇的天然藥品。望著印有大大淺紫色菊花的紫色紙盒,我不抱期待地吞了下去。
儘管屏東是我的家鄉,但今天開車前往部落的路,還真是頭一遭踏上。遊走在蜿蜒但順暢的寬路中,綿延柔美的山稜線條讓我的心情逐漸放鬆,二十分鐘後,終於抵達目的地——獅子鄉的新路部落。
對於洋蔥,你一定跟我一樣有很多的理所當然,以及許多美味的回憶。例如一定會辣眼睛、像花生一樣長在土裡,而且一年四季都吃得到。三十多年前我做學徒時,正流行咖哩餃,每天我都要切小山一樣高的洋蔥絲,經常是眼淚鼻涕齊流地邊工作邊切洋蔥,戴過蛙鏡、塞過鼻孔都無效,偏偏經常咖哩餃賣不夠,還得不時去店後面的市場補買洋蔥。儘管苦不堪言,但洋蔥炒熟後的甜香氣息,以及不管配什麼料理都搭的隨和個性,每每想起,總讓我洋溢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