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列表 共117筆,顯示第5頁/8頁
日本的一澤布包強調師匠職人製作的手感,又有千年古都職人文化加持,台灣的工藝產業,或許可循著類似模式,成為帶動地方經濟的動力。
如果能以「農企業」思惟,讓農村恢復青春活力與高產值生產力,就可以轉移部分社會性移轉津貼,轉投入更多農業發展投資。
日本的和麥復興是官、民、產、研密切合作,同工共事的奮鬥成果,台灣茶農藥案,則似乎官、商一再推諉,浮現兩國產業發展管理能力的落差。
除了遠見,要落實提供使用者「真實的價值」,守護創業時的初衷,提供客人或許微小但絕對真實的「價值」。
愈來愈多行業重視產品體驗,在店與所在街區的商業空間中,藉提升空間敘事和抒情密度營造體驗環境,來觸發顧客內心深處的情緒與感動。
專業學院培養出來的「手藝人」,口才容或木訥,甚至偶也講話應對白目,但手底下總是能見真章⋯⋯。
健康照護既是台灣享譽國際的「台灣之光」,資通訊產業也一直是台灣強項,這兩者的「強強合作」,能發揮一加一大於二的力量⋯⋯
空間,本身就是一種可以提升品牌價值的能量,體驗事業亦是一種空間的事業,要能運用立地條件的人文區位意義,為產品/服務加值。
雲端世代透過網際網路進行社群互動協作,就像呼吸般自然,他們手握核融合級工具,必要時可爆發出完全超出當前社會掌權者想像力與理解力之外的巨大能量。
創意的勃生還需要「認真玩耍」的精神,進入忘我投入的「魔圈」與氣場,而創意從靈感到生產,從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到變成家用品與服務體驗,須經一連串「轉進」。
台灣的生活產業遠景,應該要有外向發展的企圖心,日本和菓子名店虎屋,在1980 年首家海外分店就開到巴黎,具見其經營視野與氣概。
從業者心向外,原因多元,其一很可能是他們在原舞台裡展望不到未來,另外一個角度則是可以究問:台灣各產業的營運平台搭台者,有沒有搭出足以挑戰組織成員表現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