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冬 瑞士信貸私人銀行部高級顧問; 研究興趣側重中國經濟, 兼顧亞洲及其他國家地區經濟分析。
中國經濟的現實是,雖然增長速度從第一季度的窘境中擺脫出來了,但是增長難的問題並沒有解決。製造業基本上無利可圖,服務業被國企壟斷,民營企業的投資積極性消失了。
中國政府既要銀行控制風險又要支持實體經濟,就逼著銀行在貸款數據上造假。最終出路在發掘新的企業興奮點,要做到這點,惟有開放競爭。
低風險的發達國家國債,反常地在全球經濟加速時表現突出;一旦國債收益曲線發生異動,受影響的將是全球所有資產種類。
聯儲調整政策之舉,讓部分人士認為會出現「新常態」,但過往歷史告訴我們這都是無稽之談;若輕言「新常態」,會令市場對利率上漲的風險產生錯覺。
收入增加乃復甦之母,是消費、投資走上坦途的關鍵。無論是經濟復甦還是通貨膨脹隱憂,都到了葉倫不得不對退出QE時間表作出全面安排與宣示的時候了。
儘管消費和出口略見回暖,中國經濟仍然被兩座大山壓著。一是地方上的「不作為」,嚴重影響固定資產投資的反彈;二是房地產市場出現疲態,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大降。
歐洲央行日前把儲蓄利率調為負值,此舉希望銀行資金重回實體經濟,讓消費者積極消費,在非危機時期如此出招,真的有效嗎?
對於中國經濟,更重要的是推進結構性改革。經濟陷入目前的困境,核心原因是民間投資意願嚴重不足,想要打破目前的僵局,必須打破壟斷,將有利可圖的行業向民營資本開放。
中國當局推反腐敗,不僅影響房地產,固定資產投資似乎也因而停滯。雖然改革關乎中國的未來,但如何穩住經濟,也同樣重要。
苦於受霧霾蹂躪的城市遽增,中美兩國即將針對環保議題展開談判,有別於過去能賴就賴的態度,因為當局總算明白關係自身健康的重要性。
無論QE 還是QQE,各國依然繞不開就業這隻攔路虎,惟有收入復甦,才有真的經濟復甦。
靠砍開支過日子,企業自然不願加人或加薪,消費無從發力,所謂的經濟復甦不過是水中月,加稅也解不了日本眼前困局。
中國若僅調降存款準備金率,恐未將資金轉介到有需要的企業,惟有改革、還富於民,才能讓經濟重回正軌。
北京不敢輕易改變人民幣升值的預期,一旦市場認定人民幣走貶,可能出現大量資金外逃。人民幣匯率貶值不會太久,但匯率波動卻在加大。
五年前,在全球金融海嘯中,對手的研發投入減少了,市場萎縮了,中國的IT 行業資金投入卻大步趕上。
2013 年第三季度,是這輪短週期的增長高峰,隨後經濟溫和回調。三中全會前「保穩定」的政策已經讓位於「促改革」。
柏南克在離任之前,啟動QE退場,並邁出taper第一步,為葉倫提供了相對舒適的決策環境,葉倫都該謝謝Santa Bernanke。
瑞信亞洲區首席經濟學家陶冬指出,三中全會做成的改革決定,內容既全面又大膽,即使只有落實一半結論,中國未來五年也會面貌一新。
安倍經濟學透過匯率變化,改善了企業的盈利水準,卻未刺激就業市場,收入預期不振,民眾消費意願低落,對日本經濟不是好消息。
銀行儲蓄流失,並未改善經濟去實業化的現狀,近年貨幣政策的擴張所產生的流動性,依然在金融經濟中空轉。
各國經濟基本面不同,卻要面對「一個鞋碼適合所有的腳」的歐洲貨幣政策。德國已遭受物價與房價上升折磨,卻還要應對更多的流動性和更低的資金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