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列表 共162筆,顯示第10頁/13頁
根據德勤管理顧問公司旗下Bersin by Deloitte公布的報告,從開放職缺到找到員工,整個過程公司平均需花費4000美元才能完成。然而,錄取的人是否適合這個職位仍是未知數;有47%的中小企業也坦承他們無法判斷新成員對於工作的勝任程度。
開會通常有兩種情境,會讓現場陷入尷尬,一種是全場安靜,沒有人發言;另一種是,有人滔滔不絕,卻明顯離題太遠。遇到第二種狀況,如何適當地中斷?
在同一個位子上奮戰了好久,覺得自己能力、經驗俱足,偏偏等不到升遷?這樣的時候不免疑惑:在主管心中,哪樣的人值得升?
有一句諺語的意思是這樣的:「心靈創造一個好的僕人,但同時也能成為可怕的主人。」如果對於自己周遭的事情感到不舒服, 其中,思維習慣可能正在掌握自己的想法。
人總是希望這樣的:在會議上,面對提案時,腦袋裡有源源不絕的好點子,然後盡情展開;迎面而來的一場場硬仗,都在過去的經驗累積下,游刃有餘地進行著。然而⋯⋯表現太亮眼,在某些保守封建的職場,有時不免擔心,會不會招人眼紅?
人人都希望成功,卻難免因為害怕風險、畏懼失敗而止步不前。美國Success專欄作家Jennifer Chang認為,既然風險在生命中是無可避免的,重要的應該是懷抱正向、健康的心態去面對,而非因為害怕失敗而永遠停在原地。
在辦公室中,被共事的人討厭很容易使人沮喪。擔心對方會傳遞一些負面的訊息,使自己被質疑;甚至是向上司「說小話」,想藉此提升自己的職位。這些情況並非少見,可能出自於嫉妒,可能出自於職涯挫折,這些人對自己的厭惡是棘手的問題,讓人工作時心不安寧,必須保護自己不受到傷害。
美國前國務卿希拉蕊・柯林頓曾說:「對於批評,我學會不帶個人情緒地認真看待。」面對批評,我們時常一味全盤接受,並常讓自己深陷自我懷疑的泥淖,放大檢視缺點,卻忽略批評背後的「真實性」、「可靠性」。
工作後的休息時光,你會如何度過?和朋友抱怨一整天遇上的壞事,或傾訴自己因工作太多帶來的疲憊?然而時間過去後,只發現腦中充滿著負面情緒,以及花了一整個晚上的時間說自己有多討厭這個工作,這絕對不會是一個令人愉快的經驗。
感嘆時間不夠用,已是現代人普遍的困擾,而無法在預設時間內完成待辦事項更是常有的「低效率」症狀。事實上,若認真檢視行事曆中的每個項目,極可能發現,當中充斥許多不具急迫性的「次要事項」,而真正需要處理的「首要任務」,比如制定財務計畫、思考職涯規畫或是學習新技能等,其優先順序卻常被排在瑣事之後。
身體語言的重要性,其實並不亞於實質談話內容。許多人專注於如何說一口好話、學習在聊天中找話題,甚至希望在雙方談話中取得支配性地位,這些能力固然重要,但「非語言」層面的訊息更不可忽略,它的影響比想象中還大。
工作中,我們總是希望自己的意見能被主管接受、採納,因此當主管持續打槍你的點子,可能會使你產生挫折感,尤其當主管的否決純粹基於「個人習慣」,而非因為雙方意見不同,比如喜愛插手任何事,或是想有所作為因而對每件事都堅持必須改變,更會加大彼此間的溝通隔閡,甚至令你萌生離職念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