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疇 曾在台灣、新加坡、美國、中國創業已逾30年, 涉及教育、數位出版、風險投資、區域經濟開發等領域。 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 《與中國無關》、《與習近平聊聊台灣和中國》作者。
二戰後,美國與蘇聯主宰世界,蘇聯解體後,中國搭上美國秩序便車,逐漸成為第二大經濟體。但別忘了,中國還有個分身叫作中共,這次的地球權力改組,誰將是失敗國家,大家都在看。
一場疫情,攪亂了全球經濟面貌,各國央行超發貨幣,恐引發債務問題,看來,地球減資是勢在必行,這次,不論各國的輸贏勝敗,台灣都將無法獨善其身。
疫情醞釀著世界級經濟及金融風暴,過去慣用的預期原則可能不再適用;政府和企業的思考必須趕快轉換,將眼光放在災後布局。
疫情導致的經濟後果,加上香港的動盪,全球金融秩序肯定在1、2年內天翻地覆。台灣金融業若能跳脫框架,並且巧借東風,或可更加接軌國際。
台灣防疫戰果值得驕傲,但身為地球的一部分,仍不能高興太早,得要打破習以為常的假設,若休工變常態,我們該如何布局,特殊優勢又是什麼?
疫情打亂全球物流人流金流,傳統供應鏈被顛覆,後疫情世界會是什麼樣貌?我大膽預想一種「生態域1.0」場景,來建構後疫情時代的地球經濟……。
此次疫情,顯露出舊有的供應鏈型態是禁不起考驗的。 但典範轉移下的供應鏈2.0,可持續發展的機遇為何?對台灣的利多與利空何在?仍有待觀察。
面對全球經濟災難的對策,以為透過「撒幣」就能度過難關?在即將到來的「部落經濟」原理下,只有快速提升「以物易物」的對價能力,才是可持續之道。
以「流動性危機」開打的第三次世界大戰將如何展開?其結果是否觸發瓦解全球秩序的第四次世界大戰?面對這場因病毒引發的全球經濟危機,台灣又該如何應戰?
面對現行之經濟局勢,投資人不能只向上看「長多」,也得向下看「短空」,其中,與民眾切身的日常供應鏈更是重要,政府或許可考慮如何「另謀取道」以求自足。
藉著各國對病毒的恐慌,中共很可能盤算著將國內的經濟問題輸出到國際,台灣若低估了中共對疫情政治的操作,後果可能就是各種物資的供需被「口罩化」:供不上、買不到。
中國的封省、封城不只是衛生防疫行動,背後還有軍管、物資統籌分配作用。 中共的行事本質,幾個月後將逐步明朗,而在中國的台灣人,未來很可能面對表態難題。
美中一月中簽訂的第一階段貿易協議,本質上是無效協議,雙方心知肚明。川普得到了一台可調整民心冷熱的空調機,習近平得到的是須頻繁更換濾片的政治生命空氣過濾器。
美國總統川普可能有一本政治黃曆,據此決定他在何時、發什麼內容的推特;2019年12月31日,他發了一條推特,打亂中國政府的黃曆。這背後有什麼趨吉避凶的打算?
試問兩人是否為理想的終身伴侶,觀察對方的父母即可推敲;這套可「穿越時空」的判斷原則,也可套用來觀察、推測此刻我們面臨的歷史轉折。
玻璃心,指易受挫的敏感脆弱心理,在社交媒體上特別容易見到。台灣人爭台灣事,爭到滿地碎玻璃能說得過去,但為何對「他國事務」也如此,值得探討。
雖然這樣說傷感情,但香港局勢可能是台灣30年來所能遇上的最大轉機。 台灣應主動、大力地迎接香港釋出的人力與財力資源,政府和立委,請即刻擬議相關機制吧!
台灣的民風民俗距離真正的民主,還有很長一段距離,但若立法院不再有席次過半、足以強渡關山的政黨,對台灣民主環境算得上是好事。
無論美中貿易戰的結果如何,台灣的立法委員若有腰骨,都可以改變國家體質, 但倘若選民還是像過去一樣「選黨不選人」,那我可以肯定地告訴你:台灣不會好。
對岸經濟已具備走山條件,與之脣齒相依的台灣可有備案? 經濟部、財政部、央行、金管會如果沒有一張精細的全台灣曝險圖譜,那就是失職了。
台灣人關注香港現象之不足,下意識認為「香港是香港、台灣是台灣」, 這種認知就是台灣的致命傷之一。它是錯的,錯在沒能從中國共產黨的立場理解事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