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過20年專業投資經驗,曾擔任基金經理人,也參與過私募基金的運作,偏好以創業者的角度看投資,文章深入淺出,常讓閱讀者有意猶未盡、茅塞頓開的感覺。
最近美元及黃金漲價,前者因美國貨幣政策轉緊,在供不應求下,價格往上;至於後者,原油、銅都在跌,就是個反彈。
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也沒有零成本的政策。台幣貶值第一個受害的,就是只有台幣收入,做台灣生意,領台灣薪水的老百姓。
短線上,美國的元月效應、中國的貨幣政策轉向等,都屬利多;至於長線的擔憂,就把持股調整到可隨時開溜的水準,只抱流動性良好的股票。
個人以為,這種情況下,逐漸提高現金部位,不要重押單一市場、單一品種,可以有效降低風險,積蓄回檔加碼的實力。
零件廠不像整車廠有品牌,能見度低。對投資人而言,這意味著未被發掘的潛力,有額外的利潤。
中國的資金寬鬆化,今年的年關,肯定比去年好過,這樣的現象不僅是循環而已,很有可能是長期趨勢,商機也隨之而來。
明年至少有三個高成長產業:物聯網、大數據及機器人,而且都獨立於台灣的政經情勢,被這次選舉嚇到的,可多加注意。
雖說美國升息的影響會提前反映,而一旦啟動新一波景氣循環,投資人不能不留意長期趨勢究竟會往哪裡走?
布局新一年的投資組合,除了選舉及貨幣政策變數,接下來要關心政治,明年日本國會改選,後年美、台總統大選,都將牽動市場。
最近美國印鈔機休息,日本接力進場,歐洲蠢蠢欲動,其實今年起,有個新形態資金也加入熱錢行列,就是中國的錢。
早年「歸國華僑」就是好野人的代名詞,台灣現在的底子雖比傳統僑鄉厚實,但留在這裡的人,眼界可不能被鎖在台灣。
日本央行在美國停止QE後,直接拉高印鈔票的速度,但日本存在銀行體系的呆錢就達上百兆,無法用於投資民間企業,如何刺激成長?
原本的高成長股TPK,中箭落馬,跟在宏達電背後,也在損益兩平附近掙扎。這是高成長、高科技股的宿命,先發的優勢被競爭者趕上,原先享有的高利潤成歷史。
不要被常識綁死,才能夠在市場賺到超額利潤。江湖地位的建立,就在眾聲喧譁的時候,能大膽做出與主流悖逆卻又正確的決定。
可以隨便賣的外資有限,籌碼不是無限供應。等到第四季旺季開始,必然會有敏銳的資金率先海底撈。
要同時賺股票和匯率兩種錢,必須有很好的敏感度,才不會做錯方向,讓原本放大利潤的槓桿變臉成屠刀。
以市價當標準,有個潛藏的前提條件是,這個商品必須是流通性良好,當前的報價是經過為數眾多的買、賣雙方協商後的結果。
美國的富翁,很多是創業成功之後進入資本市場,靠財務槓桿放大進入排行榜的,而中國人對於創業後上市這套方法,學得非常到位。
經濟體就和人一樣,我們會生病,經濟體系也會有失調的時候。經濟活動是人的活動組成,也逃不掉我們會犯的毛病。
拿股息再投資來實現複利的好處,沒有想像容易。我的作法是:保持一個投資組合,只要整體組合股數增加,就算實踐複利投資的意義。
投資人事事關心,一不小心就變成事事驚心,三年前的歐債危機是這樣,那麼當前的烏克蘭危機會不會也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