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列表 共201筆,顯示第1頁/6頁
其實,在這個世界上,有人可以讓你愛著、付出著、珍惜著,是很珍貴的事情;可是當你不停付出,卻依舊對自己不滿意時,你就需要讓自己停下來,看看究竟是哪裡出了問題。
在家庭治療理論中,我們經常會討論這其實是三角化的過程,也就是「工作」本身已成為夫妻關係的第三者。工作提供男性安全感,減少了面對家庭裡對父親與丈夫角色的失望與挫敗感,讓他們投注更多時間在事業上,形成關係的惡性循環。
然而,這些大孩子的困難在於:他們成為大孩子,並不單純是因為父母的過度照顧,而是因為複雜的家庭關係,讓他們覺得需要繼續當個孩子。
當夫妻系統出了問題,所有在家庭中的次系統就會跟著出狀況。一旦最重要的愛與滋養的泉源出了問題,在所有次系統裡,我們就只能奮力求生存,或是加倍去證明自己的能力和存在的價值;但卻在努力證明中,更加壓縮與另一半親密相處的時間。
談改變,常是要從自己開始,帶頭示範,進而影響他人。然後聚焦現在,一個步伐一個步伐往前踏,才能產生力量朝正面發展。
不過,家長還是不顧傷痛向前,以愛之名,如此勇敢。我們該學習這樣的精神,被人批評,就虛心自省,然後繼續做有意義的事。
調整情緒,宜慢不宜快,要多爭取自己思考的空間,而不是搶著秒速回應。很多事,想清楚了再說,半小時內都來得及,對方也可以得到比較有邏輯與清晰的答案,事情能執行得更好,也避免後續不必要的紛爭。
越快釐清現狀,越快能找到立基點站起來,面對挑戰。著眼現在,把過去、未來擺在心裡,但不阻礙往前的路。
我們能說出自己想法。學會說:「這就是我的想法。」我們的意見可以與他人相左,那並不表示我們是錯的。不必因此改變自己的想法,別人也是如此,除非其中一方想要改變。
正如另一位諮商員所說,每當我們為另一個人扛責任,包括這人的想法、感受、選擇、行為、成長、福祉、問題或命運,就是在拯救。
我要說個好消息。我們「不必」去依附。其實有更好的方式,那就是「放手」。剛開始可能很可怕,但最後對所有人都好。
當這些人際關係發展到某個階段,你發現關係中的困難和痛苦,已遠大於這段關係帶來的正面影響。這時說再見對情緒造成的餘波,跟繼續待在關係中的悲慘相比,其實算不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