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列表 共278筆,顯示第3頁/6頁
位於鄭州的富士康廠區,有數萬年輕工人以肉身對峙軍警,堪稱六四後的最大抗爭。 事件的起因很簡單:個人利益遭嚴重傷害,順民被迫揭竿而起,進而喚起多數人的良知。
二十大過後,習近平已跨過「一人專政」的奈何橋,唯一的出路就是列寧主義。 在馬斯克等大咖未對誤判中國經濟懺悔前,許多台企仍迴避政治選擇。但還有多少時間?
北京,已經是習近平的北京,他對資產階級或有錢人的路線你千萬不要懷疑,就是「規範財富積累機制」和「共同富裕」。
中共這個政權的極權本質在人類文明演化中所遭遇到的挑戰,以及它應付這場挑戰的路線,才是二十大的看頭所在。
危險中作出抉擇、機會前抓準時機,才是勇敢又聰明的人,中共的二十大,對台灣而言,就是一個風險與機會並存的時刻。
台灣是台灣住民的,歸屬感與認同感本來就應該是「住民自決」。 若台灣住民能以世界或人類文明為座標,而非以「中國」為座標來定位自身,就算是認知戰勝了。
中共不等於中國,反中共不等於反中國。混淆「反共」與「反中」,正是敵人認知作戰成功的關鍵。 台灣應該開始澄清概念,敵人是中共,立場是反共,方式就是「抗共保台」。
敵方鎖定台灣的意識邊界,製造無數的低層次認知戰,而台灣人要打贏這場認知戰,從政府、軍方及社會,都需要一場覺醒。
近日,曹興誠捐出30億元加強國防,希望「喚醒」台灣人不貪財、不怕死,為維護自由民主而戰。 其實,人民的「認知」是勝負關鍵,既能用於防禦,又能用在進攻,其重要性不亞於軍防。
一本破題的書,本就為「拋磚引玉」或「拋玉引磚」,看來,目的達到了。 我們都是「戲裡人」,面對身旁的巨大野象,除了危機意識,也要做好「預策」。
過去30年來,中國崩潰論,乃至於中共專制政權垮台的議題,持續引發各方論戰。 而世界是在演化的,昔日「南斯拉夫」解體後已成歷史用語,面臨內外交迫的中共極權還能走多久?
克強指數,是由英國知名雜誌《經濟學人》在2010 年提出,用來評估中國GDP 增長量的指標。 筆者創了一個從酒店媽咪call客量推測經濟復甦的「媽咪指數」,可惜上海解封後,消費仍疲軟,經濟未見起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