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列表 共278筆,顯示第18頁/21頁
公民與百姓之間最大的不同,在於權利及義務對等、權力與責任相符;總統大選將屆,如果台灣上下又出現要求低稅率、營造高福利的現象,個人與國家的命運會如何呢?
台灣企業遇上中資購併時,不妨放手讓產能與通路合併,緊緊抓住技術、專利、品牌;以「微軟購併諾基亞」為例,現在是微軟賺錢?還是諾基亞賺錢?
對紅色資金的恐懼、藍綠間的相互抵制⋯⋯,台灣越來越往「防資金如防賊」方向前進,「外資進入金額」居於全球倒數,但現實是,資金不活絡,如何增加就業、提高實質收入?
中國購併,真是「國家隊」?中國紫金礦業「意外」發跡後,大舉購併政治正確的產業,背後政治勢力依然不明;清華紫光來台購併,絕對符合政治正確,不過背後是否又有政治勢力呢?
資本共產主義是什麼?它代表全體有投票權的人民,也擁有私人資本。 很荒謬嗎?不荒謬,台灣目前就是朝向「資本共產主義」發展。
後主權思惟正在地球上以各種健康的、不健康的方式展現,台灣遲早也得發展出一種健康的後主權思惟,以應對未來的各種挑戰。
為了虛幻的「兩岸領導人66年破冰」錦標,馬先生付出了自我破功的代價,這應了武俠小說中所說的「欲練神功,必先自宮」境界。
「工業4.0」只是追求更快、更好、更多、更省嗎?這樣想的人,最終一定被淘汰出局。植入客戶需求要素、把台灣式的協作體系放到設計框架內,台灣的老闆們才有突破的機會。
在剝奪感這件事上,台灣需要一場徹底的「思想歸位」運動,只照顧那些真正被剝奪的人群,而停止照顧「相對剝奪感」。
中國經濟面臨極大壓力,官方公布的「滯後數據」,造成結構風險,集全北京之力,或許可以暫時穩住經濟運轉,但終究躲不過硬著陸的危機。
之前曾提到,台灣電子業不能再以供應商或接單商的概念看自己,應重新定位為「生活方式的驅動要件設計者」。此次將由電子業的聖經—摩爾定律切入,申論新定位帶來的機會。
西方投資人近幾年來抱怨中國過於干預市場,要知道,中國從來沒有過公開自由透明的市場,聰明人接下來幾年最好多用「黨場」來判斷自己的下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