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z 高琹雯 擁有法律人的完整履歷,卻 不想當法律人的貪吃鬼。曾 至哈佛法學院攻讀法律碩 士,卻發現自己熱中於一切 與飲食相關的事物。「美食 家的自學之路」部落格格 主,「伊莉莎白 生活醬料 提案」創辦人,著有《我的 日式食物櫃》。
當廚師視料理為生命,榮譽心與志氣會比法律更有強制力。
當手工技藝不是失傳,就是得付出代價才能取得,其實肇因於有選擇,最後卻沒有選擇。
碳水化合物是勞動者的能量來源,現代人則必須捨棄碳水化合物。由此可窺見,食物的選擇,反映了世界演化的進程。
紐約地標餐廳Eleven Madison Park最近決定撤除耗時四小時的套餐,換上簡潔扼要的供餐形式。用意是什麼?
二○一五年的餐飲市場戰爭異常白熱化,某些特色餐飲最終出線,並在台灣蔚為風潮,而在一六年,又會有怎樣精采的局面?
環遊世界追逐美食,為了什麼而要賦予深刻意義?除了「旅行」與「讀書」,還有什麼方法擁有超過一個「人生」呢?
千方百計到一位難求的餐廳吃飯、上山下海取得珍貴食材⋯⋯,一定要付出那麼多的努力,才能夠稱做「真正的foodie」嗎?
百名大廚結合當地食材,夏威夷打造出宛如慶典的美食美酒節;反觀台北食品展,真的夠國際化嗎?
每每見到老外做中菜,總覺得不傳統又不道地。但有時傳統其實沒有想像中悠久,道地可能只是誤打誤撞,去蕪存菁才是真諦。
任何一種加溫方式,都是希望廚師將精力花在探索風味組合、改良烹飪方法等更高層次的事物上。
Fusion Cuisine其實一直都在,只是換了名字、改了面貌,並在網路的推波助瀾下,更加無遠弗屆。
仔細想想,中菜守成多於創造的特質,是否為中菜總在國際食壇上,聲勢相對黯淡的一個原因?
近十年,全球最佳餐廳的排名大洗牌,美食大國如法國與義大利氣勢不再,饕客們的目光,如今都集中在一家位於丹麥首都哥本哈根的餐廳noma。 noma大廚René,是引爆這波北歐料理熱潮的靈魂人物,也讓北歐料理成為一時顯學,其間來自官方的政策支持和社群媒體的推波助瀾,也是關鍵。
追求質感與美感,是生活水準進步的象徵,丹麥人擁有高所得、良善的社會福利,並尊重個人自由,也許正是培養美感的溫床。
當出門吃飯已成為娛樂,為了掌握觸動心弦的關鍵,餐廳耍點把戲、弄些機關也不稀奇,那時,吃飯已不僅在於滿足口舌。
當料理不再具備明顯的傳統脈絡,而以廚師個人哲學為指標,老一派的人往往覺得欠缺章法。但這正是名廚世代崛起後的結果。
這個時代的「美食家」,不僅追求高端餐飲,也享受常民小食,就此而言,美食家不是勢利眼,只是把美食當作一門學問。
前年起,許多具有國際高度的廚師與餐廳造訪台灣,或為獻藝,或為觀察,所激起的漣漪,在今年會陸續看見成果。
選擇餐廳的首要原則:看廚師或餐廳老闆是誰。遇到資歷如白紙的餐廳團隊,也放膽去試吧!或許有意想不到的驚喜。
台灣味乃混合交融之味,一如我們複雜難解的歷史。對自己的身分認同清楚、堅定,才學得會與世界溝通的語言。
名廚如何在形象經營與商業活動中取得平衡,是馬虎不得的功課。尤其當有所衝突時,不免讓人以為名廚可以為錢出賣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