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列表 共117筆,顯示第9頁/10頁
京都的創新生活,不只讓我們對這個創意程式有更進一步的認識,也對台灣規劃推動文創產業與美學經濟帶來了許多深刻的啟示。
當環境變遷時,厚基企業為求敗部復活,他們也會從「垂直思考」切換到「水平思考」,因而不只具備「核心能耐」,更擁有「動態能耐」。
當由本土性、本地性風土的封閉區域,醞釀出獨特的經營文化躍上世界舞台時,反而因其徹底本土化而更能打開全球化市場。
撒下正向的種子,不斷耕耘自己內心的庭院,不斷克服人內在的「心裡荒廢」。我們都要修鍊擴大自己的心量,成為頂天立地的大人。
台灣的「優質宅男」(重技術研發、重價值創造,如宏達電)們得思考,如何成為「型男」(以技術深度,結合創意服務與內容,如Apple),力抗價值破壞者(如聯發科、鴻海)的強悍侵略。
洋傘、雞蛋、豆腐、旅店等傳統產業,也能以專注講究的藝匠精神,創造讓人印象深刻的經營績效。
要成功創業,與其問鬼神卜蒼生,不如徹底認識自我,盤點自己資源條件。從能掌握的資源基礎出發,活用當下累積掌握的戰鬥條件。
封閉帝國式的內部創新模式,勢力正向下沉淪,而開放市集式與天下英才「共創」的新勢力在上升啊!
不再只視大陸為「世界工廠」,更把它當成耕耘市場的機會窗口,而且走的都是Value Up路線,這是華南中小型台商勝組的共同基因。
後進業者所提出的革命口號「夠用就好」(Just enough is good enough.),變成邊陲後進廠家攻擊「精英公司」最響亮的口號。
創新者與創新團隊,與一般人想像正相反,他們並不憑靠靈感與運氣,而是仰賴不斷實驗、不斷嘗試。
大前研一最近的新書鼓勵日本「後團塊世代」上班族,在衝創意志上「再起動」。這些批判也切到了台灣中堅幹部的弱點,值得深切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