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冬 瑞士信貸私人銀行部高級顧問; 研究興趣側重中國經濟, 兼顧亞洲及其他國家地區經濟分析。
筆者預計,到今年底,中國CPI通脹可達5.1%,市民的通脹預期可能會更高。資產價格偏高、消費物價上漲,政策調控將手忙腳亂的。
加強監管,控制風險,令金融業收入與風險掛鉤,都是應該的,不過凡事都有度。過激政策,只能起到反效果。
由於對全球經濟是否二次探底把握不清,中國國內私人投資也不暢旺,北京將判斷退市的時間,推遲到明年3月全國人大開會前。
儘管法人多將杜拜視為單一事件,對全球造成的傷害在可控制範圍內;但瑞士信貸董事總經理兼亞洲區首席分析師陶冬提醒,目前很多事有待進一步釐清,部分變數也有機會導致系統性風險,現在還不能斷言「最壞情況」將如何演變,投資人必須考量投資風險。
在日益沉淪的經濟、社會中,歐洲有一次振作的機會;不過它選擇了繼續過去的老路,選擇了用一名傀儡作領袖。
日本1997年在復甦早期提高消費稅,造成經濟二次探底,相信許多國家都會引以為戒,因此筆者認為各國央行升息還要一段時間。
今年十二月中國中央經濟會議之後,就會開始緩慢的回收流動性。一個緩慢的、帶摸索性質的貨幣環境正常化,相信不會太遠了。
柏南克禱告,做一位審慎、負責任的央行行長,不過明天才開始。今晚仍想在流動性氾濫的舞台上,與金融資產狂歡。
G20首腦強調,「支持經濟活動,直至經濟復甦得到明顯鞏固」。揭去一些前提和狀況設定,根本內容就是,「不退市,現在堅決不能退市」!
中國房市似乎孕育著新一輪供需失衡。當明年上半年大量新盤預售湧出時,也許就揭開了房市調整的大幕。
儘管全球復甦之路仍有曲折,但人們的消費、投資行為正從雷曼倒閉後的極端情緒中緩解出來,台灣出口業有望進入一個偏弱的復甦。
資本市場的升溫和全球流動性的重臨,為亞洲經濟提供了新的動力。可是本地區經濟的全面復甦,仍有賴於出口回暖。
當金融風暴變小時,歐洲復甦的可能性隨之放大,貿易、投資信心和個人消費成為拉動經濟的三頭馬車,只不過三匹都是弱馬。
政權的變化,對於日本的前途是增多了問號,而不是給出了答案——即使如此,筆者認為也是值得的。
美國的經濟形勢的確有所好轉,但是改善的程度用非農業就業數字來形容,要比市場走勢更貼近現實。
歐巴馬只願意為金融監管改革付出有限的政治資本,均衡各方利益的考慮似乎大過防範未來危機的決心。
加州財政已走到破產的邊緣,身為大家長的阿諾,但求任內最後的18個月,保住加州不致破產,至於政治舞台,相信是不會再回去了。
今天的美債已失去了投資者的信任,只是沒有其他可作替代的投資載體,一旦有什麼風吹草動,美國國債隨時可能遭到拋售。
去槓桿化仍在進行,銀行重組也才剛剛開始,失業情勢依然嚴峻,經濟還會再衰退中掙扎一段時間,甚至出現反覆。
如果為金融海嘯畫路線圖,市場危機、信貸危機、需求危機、生產/出口危機,可以說是四部曲。
美國房屋和經濟數據似有趨向穩定,但任何可持續的經濟復甦,都須建立在銀行成功「消毒」的前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