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列表 共511筆,顯示第9頁/12頁
疫情漸退燒,金融學家下一個擔心的,是聯準會瘋狂印鈔後的通膨效應將至, 適度的「好通膨」可創造經濟榮景,但若是「壞通膨」,可就真的是一場大災難了。
想在國際市場上競爭,降低製造成本是畫錯重點。 成本降低有一定極限,但售價提高則是海闊天空;把重點放在後者,正是企業改變策略的好時機。
雖無事實能證明,但一般認為,股市愈好,消費者覺得愈富有,就願意花更多錢。 可是美國聯準會在大撒幣的過程發現,股市強勁卻未帶動經濟復甦,信用市場才是重點。
對抗疫情、鞏固國際領導地位、重返巴黎氣候協定,與處理財富差距過大問題,是拜登政府任內會致力落實的四大政策方向,我們須思考這對台灣的意義何在。
川普於四年前當選,讓社會上很大一群被漠視的不滿族群,找到發洩出口。如今他大位不保,號召川粉抗爭,猶如中國文革的紅衛兵,可能讓其任內的正面成就化為烏有。
經濟如此疲弱,股市卻這般強勁,原因在於資金充沛,而非經濟復甦。 在這場狂歡派對之後,迎面而來的,或許可能是崩盤深淵,投資人須注意。
近年大數據產業躍居顯學,物聯網則在多元資料的蒐集上扮演關鍵角色,台灣作為半導體產業與物聯網製造業的超級大國,預料全球資料淘金的鏟子將握在台灣手中。
這或許代表美國政治的轉折點,有望讓政治權力向較年輕、多元、自由的方向傾斜; 但喬治亞州若再選出一位共和黨參議員,拜登想撒幣激勵股市和經濟,將難上加難。
網路使用的便利性、社群平台的忠誠度,都讓我們個資與隱私暴露在陽光下,近期,蘋果推出的新作業系統,或許是建立對谷歌、臉書等大數據帝國控管的第一步。
新冠疫情席捲的今後,美國、歐盟、中國三大經濟體的角力不免更趨激烈,尤其,面對美中愈行愈遠的態勢,台灣身在其中,或許是時候思考該如何自處。
美國大選即將到來,川普與拜登,到底誰當選,對台灣才是真的好? 抑或台灣只是這場戰局中的一枚棋子,或許,只能等待時間去證明。
生物無時無刻進行變異,但必須對照大尺度時間的前後變化,才能看出差異。 變異,其實沒有優劣之分,只有適應得好不好而已──經濟模式的改變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