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列表 共509筆,顯示第41頁/43頁
公有化浪潮與社會主義抬頭
1980年代的極端社會主義政策,造成經濟停滯,現在雖然不至於退回80年代,不過,更多的金融和貿易規範,似乎在所難免。
新年總有新行情
我們不確定市場是否已悉數反映利空,但全球金融機構不斷累積現金,很可能在新年伊始帶動市場復甦。
鼓勵台銀大膽出擊
台灣銀行應該勇敢地站出來,盡可能吸納其他中小銀行,並藉由提高放款能力,擴大貨幣供給成長。
森林大火與經濟衰退的益處
經濟衰退也跟林火一樣,愈是努力防止,那麼下一次景氣衰退的規模就愈大,破壞性也更強。
避險基金一去難返
台灣在實施放空禁令與限縮跌幅為3.5%之後,更進一步嚇跑避險基金,經此一役,國際資本要重返台灣,恐怕會比期望的慢很多。
台灣應及早因應歐巴馬時代來臨
歐巴馬副手拜登向來對中國態度軟弱,極為貶抑台灣;若外交政策因循前例,可能會讓兩岸好不容易才開始的對話再度生變。
限縮跌幅政策的功與過
正常情況下,政府不宜介入市場機制的運作,但市場機制也有瓦解的時候,此刻政府就不能在袖手旁觀。
大蕭條不致重現
一旦風暴平息,資金勢必要找到新投資標的,未來這些新標的的表現,將遠遠超過其他領域。
黎明總在瞬間報到
一旦全球金融體系開始恢復信用,就算是一小部分,便將扭轉向下的惡性循環,形成向上的良性發展。
金融泡沫的生死與輪迴
當年一連串危機下,聯準會為了挽救經濟採取寬鬆貨幣政策,算是此次危機的遠因;另一近因,則是衍生性市場的爆炸性成長。
造市者及避險基金的功能
股市重挫,避險基金成了代罪羔羊。可是主管機關禁止避險基金放空台股,可能達不到拉抬股價的期望。
從債主變成買家
原先中央銀行設立的目的,是作為最後資金融通者,但這次鮑爾森的超大型搶救計畫,讓政府角色搖身一變,成為最後的投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