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列表 共509筆,顯示第31頁/34頁
亞洲國家正試圖建立各國央行的交換協定,以降低未來對IMF金援的需求。
我們該尋找的是足以讓台灣由PC產業轉型至其他可產生新就業機會與財富的領域,也能提升台灣企業在亞洲區域排名的不同商業模式。
蘋果以其規模,得以用低廉的成本取得關鍵零組件,而且運用「計畫過時」策略刺激銷量,讓競爭者難以競爭。
在新技術取代傳統技術前,商品供給可能會大幅減少,但新興國家對商品的需求卻明顯攀升,這是商品行情持續上漲的原因。
歐元利率佳,遵循良好的貨幣供給原則,流通規模和美元相當;具有準備貨幣的主要特性。
中國在製造業、不動產和基礎建設的產能原已過剩,若還堅持走以投資為導向的經濟成長之路,將會使問題更形惡化。
台灣會有這麼多分割案,原因之一是,經理人或主要股東本身能取得大量新公司股權,再IPO過程中大賺一票。
QE2還沒正式落幕,通膨也才剛冒出芽,全球經濟仍在復甦階段;或許讓市場有點擔心,股市才能更上一層樓。
投資人傾向減碼他們預期會下跌的市場,並加碼預期會上漲的市場。因此,當美股不斷走高,投資人將被迫持續買進美股。
過去10年,新台幣維持弱勢貨幣,台灣的薪資也原地踏步了10年。在這樣的情況下,誰說弱勢貨幣就是好貨幣?
過去一個世紀以來,美國計入通膨前的年平均實質經濟成長率接近三%。而在七○、八○及九○年代,每十年的平均複合成長率分別為三‧二%、三‧○%及三‧二%。那麼,自二○○○年至○九年間,在消費者透過信用卡借款、房屋所有人把房屋當作ATM(提款機),平均失業率五%,槓桿操作不斷擴大,這十年的平均年複合成長率應該是多少呢?
全球經濟似乎開始分裂兩部分─通膨和通縮並存,這對全球央行的貨幣政策將是一大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