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列表 共511筆,顯示第14頁/17頁
台灣若能擁有更多的國際學校,將培育出更多具有國際觀的人才,提升台灣在國際舞台的競爭力,但前提是,學校董事會限制必須鬆綁。
未來中國要運用股市減少過度累積債務,提高資本運用效率。而如過去幾周所見,北京領導人還在學習如何管理自由的股市。
根據台灣過去的經驗,試圖以政府基金穩定市場,幾乎沒有成功過,甚至會鼓勵才剛受過傷的散戶再度進場,再一次看著悲劇發生。
台灣應接納更彈性的投資範圍及風格,規模大、專業夠的避險基金,會是極長線的投資者,專注於投資分析,而非打探內線或惡性炒作。
台灣政府各部門「各司其職」、金融主管機關首重金融業的穩定與整合,這都沒錯,但在這樣的架構下,「創新」是無法完美地融入這個產業的。
崩盤後,政府應降低資本適足率,讓銀行更容易放款,刺激景氣。 但積極的貨幣政策卻把利率壓低到令放款無利可圖,打擊了銀行的放款意願。
積極和懲罰性的稅制,可輕易博取媒體版面,也能滿足民眾對社會公義的期待,但卻可能無法達到我們真正想要的結果。
人們通常以線性方式來思考,沿著固定的速率直線上升;但真實世界很少這麼有規律,特別是股市;指數一旦突破了心理關卡,便將更上層樓。
當薪資提高,人們傾向接受更多的教育,更健康,也較不會犯罪。 當富人與窮人的生活都獲得改善,整個社會也就跟著進步。
獨立主義者的政治影響力愈大,對獨立的需求就愈低;台灣的政治運動日趨成熟,循序漸進淡出中國,同時仍加強與中國的經貿關係,似乎也是好辦法。
台灣正在發展的新興、具競爭力產業,大部分都能符合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要求,但農業是TPP的重頭戲,恐將面臨嚴酷的競爭。
台灣股市已經有槓桿操作與反向型ETF,不過,台灣的金融法規必須更進一步鬆綁,才有辦法培養創新能力,才跟得上全球市場的腳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