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日間照顧中心,不是要改變你的生活習慣、勉強你做不喜歡的事,真正的目的是要維持你的社交功能,並增進自立支援的能力」,所以,長輩來這裡,可以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只要不影響其他人就可以了!
文章列表 共90筆,顯示第4頁/5頁
餐廳的創辦人Hendriks說:「獨居長輩比你想得還寂寞。」他自己的阿嬤每天看似生活無拘無束,卻仍會因為沒有人陪伴感到失落。因此他決心打造一個,「既可以排遣老人寂寞,同時也可以讓兩代關係有所互動的地方。」
癌症就像在體內灑下了「種子」,如果不想要它像除過的草又再發芽,一定要注意生活上要追求健康的生活模式,飲食也要一改過去的不良習慣,多攝食有益健康的食物。
失智長者遺失了記憶,同時也有情緒上的困擾,因此在表達需求上變得不像以往流暢。除了家人會感到溝通困難重重外,患者本人也會因為無法讓人聽懂自己的話而感到沮喪或生氣。高雄亞洲樂齡智慧生活展的講座特別邀請行動職能治療師陳姵君,分享跟失智症患者溝通的技巧。
現代人最常使用電腦、手機,包括打字、使用滑鼠或是觸控板操作等等,這種看似小小不是太勞動的動作,但是人們一操作就一整天,局部的組織長期使用易疲勞,手部也可能發生損傷或骨刺。
編按:侯昌明父親罹患失智症22年,於2019年2月14日過世。媒體報導,侯昌明表示父親當天下午開始嘔吐、腹瀉,情況緊急,救護車抵達家中約5分鐘後,父親就已沒了呼吸。救護人員詢問是否需要急救,侯昌明因擔心父親肋骨斷裂,決定放棄急救。 14日當晚,侯昌明在臉書發文表達哀痛心情,提到「當我得到金鐘獎,你卻已失智多年/當我有能力改善生活,你卻已不認得我/當我還想再多看著你說說話,你卻決定到天上當天使」文末,侯昌明對父親說「爸 你放心的去/放心的去找媽 找兄弟姐妹/這裡 有我」,令人鼻酸。 事實上,侯昌明在去年一場長照講座分享照顧者心聲時,就曾提到對於是否急救父親的糾結心情:「到底要不要急救?那夜我好煎熬。但急救,是為了滿足我自己,還是真的對爸爸好?」
還有許多心情低落的中風個案,因為想要跟狗兒「玩」,所以要努力地抬起腳;因為想要餵狗兒食物,所以手也要努力往前伸,為了想邀請狗兒下星期再來,努力開口對牠說話......陳美麗說,這樣的故事,在全臺各地上演,每一次的人性關懷和感情交流,對動物輔療師而言,收穫絕對比付出還要大。
為體重過重的家人挑選輪椅,有六項原則可以參考:選擇較耐重的輪椅、選擇坐寬較寬的輪椅、選擇背靠可以調整些微後躺的輪椅、選擇扶手為全長型的輪椅、搭配避震效果較好的氣胎或免充氣胎、安裝長度較長的骨盆帶。
對於「失去」我們常常無能爲力,但在恢復期間,每個人都可以做出不同的選擇。即使失去的經歷已經改變了我們,不可能回到失落前的狀態,還是可以讓自己重新投入生活,包括找回規律的生活節奏、每天留一些時間給自己。
決定將奶奶送至機構的關鍵在於,機構有護理、社工及照顧服務專業的人員,提供24小時的照顧服務,減輕家屬的負擔。因為,中風後最重要的就是把握黃金復健期,養護機構內可以透過定期復健與專業護理人員的協助,穩定病情外也降低二次中風的可能。
我的腦中閃過2016年的流動人生,在別人的屋簷下打工,是我唯一的收入,除此我為了生活還幫企業寫稿,不然我鐵定「無豬」可賣。 這些費用都是三隻小豬,只是這些小豬也吞噬了我的文學寫作,為了母親常擱淺手中的寫作,常改用眼睛寫作,或者趁空檔趕緊寫下隻字片語。我的靈魂開始可以計價,我的文字也開始轉換成數字。
不論你我是什麼身分,總有一天都將面對退休後的生活,如果需要被照顧,那要花多少錢?一件紙尿褲要20元,一天大概需要6件;灌食牛奶一瓶50元,一天六瓶共300元……但我也實在不敢再算下去了。
病床空了一個,下午很快就移進另一位新的病友。而母親的鄰居們,就不知換過多少次,有時候轉院再次轉回時,還會遇到相同的病人。這時候他們就好像認識很久似的打著招呼,關心對方病情,為彼此打氣。
人來到老年,「老」是一個逐漸失去很多東西的過程。失去原來的健康,例如:視力,聽力,體力,賺錢的機會…...,隨著歲月帶來的「親人、友人的凋零」,我們真正「擁有」的,越來越少;在「交朋友」這件事上,不得不學得更實際,做更精準的選擇。
小中風通常因沒有明顯症狀,難以被發現。台北市聯合醫院仁愛院區腦神經內科主任甄瑞興表示,如果血管阻塞區不在運動區或語言區,通常可能沒有症狀。但如果在電腦斷層上看得到血管阻塞痕跡,表示曾經中風過,即便本人感覺沒有症狀。仍要視為中風高危險群。本文提供十個小中風徵兆提以利名眾注意健康盡早就醫。
「我和先生從年輕到老,都是在一起的,當初決定要到養老院沒有花太多時間決定,因為兩個人在哪裡,『家』就在哪裡。」黃育清與年長十歲的丈夫決定搬到養老院時,她才六十多歲,在養護機構堪稱「年輕」住民。
在過去的年代裡,相對地更重視血緣家人關係-「把父母給別人照顧,就是不孝」;親友鄰里間的關係也當相緊密-「擔心左鄰右舍會說閒話」。在這樣的背景下,照顧者常常會超過負荷的來照顧與付出家人,好像這樣做才是「對的」。
「那是光復的第二年,也只有那一年,幾乎全庄一起出動,而且不只咱庄,一路經過的鄉鎮,都有很多人加入,都是要去給玄天上帝進香」… 老人的記憶,就像廟裡放籤詩的抽屜,裡面放了一張張內容各異的籤詩。如果沒有刻意的指引,老人會習慣性的只打開幾個固定的抽屜,於是我們聽到的就是不斷重複的回憶。
失智症不是老年人的專利!青壯年罹患失智症對家庭影響更巨大。特別在醫療資源相對不足的偏鄉地區,主要照顧者,除了面臨經濟與照顧的雙重壓力,失智症個管師陳令軒表示,少子化衝擊,加上支持系統的缺乏。無疑讓整體狀況雪上加霜。
家總秘書長陳景寧呼籲「畢業照顧者三重建」,很適合提供給「畢業照顧者」做為重建藍圖:一是「重建身心健康」;二是「重建經濟穩定」;三則是「重建社交網絡」。真的不要讓自己一個人封閉太久,越久會越不容易踏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