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列表 共89筆,顯示第7頁/8頁
最近勞委會公布了勞保基金的精算報告,裡面提到收支逆差可能提前至民國106年,破產危機將提早至116年,引發社會大眾一片恐慌,尤其是愈年輕的族群,更會覺得,為什麼以前的人繳了低的費率,導致現在的勞保快要破產,才要來調高我們的保險費或降低年金給付呢?
經常在股票市場中投資的朋友,對一句玩笑話應該不陌生「套牢是長期投資的開始!」,其實不只有在股票市場是如此,不論是基金、ETF、黃金、債券…各種金融理財工具,多數人總是希望買進之後,等價格上漲,再將之賣出獲利。
這幾年的市場動盪,從2008年的金融海嘯到2011年的歐債危機,投資風險讓很多投資朋友損失不少,但你知道有一種投資標的,幾乎每年都有正報酬率嗎?這種投資工具叫做-債券。
一直以來,在理財規畫上,很多朋友都會遇到一個相同的問題:當我規畫完之後,發現我需要10%報酬率的投資才能達成我的某個目標時,要去哪找一個每年10%的工具?如果找不到,我的規劃不就白做了嗎?
馬克吐溫有一句經典名言「 世界上有三種謊言、謊言、惡毒的謊言和統計數字。」,有的時候數字的本身是沒有問題,但往往,因為不完整的解釋而讓我們產生誤會。
在維基百科上,對被動收入有一個很貼切的描述「一種只要付出一點努力進行維護,就能定期獲得的收入。」聽起來很像我們經常討論的投資理財的收入,沒錯,理財收入正是其中之一,但是除了理財收入之外,在生活中有沒有更多收入來源是不太需要花費力氣在上面,又可以幫我們帶來持續收益的呢?
一般的理財規劃大多會預設每個月的收入是固定的,而金融機構所提供的理財方案,例如保險商品或共同基金,也都是以”月繳”作為購買的單位,但實際上這是比較適合一般上班族的方式,過去就有樂器演奏工作的朋友,跟筆者討論過這個問題,有演出或有Case的時候,收入較高,但平常如果工作量較少,則反映在收入上也較低。
說到投資規劃,很多人都會有個反應”何必講這麼多,直接告訴我要買甚麼才會賺,不是比較快?”諸如此類,一般大眾有太多錯誤的觀念。
許多人對筆者的工作內容不太了解,經常被問到的問題是:Nathan,你在哪一家銀行當理專?因此,我常要多次地說明”獨立理財顧問”的工作內容。
小A是個正踏入職場不久的年輕人,剛開始工作就有保險業務員上門來推銷保單,建議小A買一些保險,也更有保障,小A聽完覺得很有道理,也覺得應該幫自己做好保險的規劃,但怎麼看了看,發現這些保單的保費都好貴!雖然一張終身醫療險一年就要兩三萬,實在很難買下手。
黃金價格從2011年的每盎司1921美元,到現在不到1600美元,累積跌幅已經超過17%之後,終於投資人開始意識到黃金也是有風險的。
在行為財務學裡有個基本假設-投資人是不理性的,所以才會產生像追高殺低這樣「不理性」的投資行為。實際上,有很多類似的案例,最近又一個,是發生在FLY的同事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