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列表 共64筆,顯示第1頁/6頁
台灣棒球隊在2024年世界棒球12強賽冠軍戰中,令人驚嘆的以4比0擊敗決賽主辦國兼衛冕冠軍日本,贏得首座世界棒球12強賽冠軍。實在太高興了!有一些心得和大家分享:
在1950年代台灣男性的平均餘命才只有53歲,女性55.7歲,把退休年齡定在65歲是合情合理的,所謂人生70古來稀,65歲是也該退也該休了。但到了2024年的現代,人們平均餘命大幅延長,男性大約76.7歲,女性則更高達到83歲。我們繼續定義65歲為強制退休年齡就更加顯得荒謬。
繼IT產業後,美國也注意到生技產業供應鏈完整性的重要,因此通過《生物安全法案》(BIOSECURE Act),就是著眼於中國對美國國家安全、生技醫藥產業的威脅日增。美國眾議院在9月9日,通過《生物安全法案》,首度以國家安全為由,針對中國5家生技企業祭出禁令。 明令將這5家中國生技公司列入管制,抗中浪潮席捲生技產業,預料此舉將導致國際生技醫藥產業風起雲湧、打亂生技界一池春水。尤其全球醫藥CDMO(委託開發與製造服務)產業將是第一波受到衝擊的標的,台灣CDMO產業將有機會展開搶轉單商機?
幾乎可以用「橫空出世」來描述在2023年才突然崛起的ChatGPT這個「AI人工智慧新代名詞」,在全球引爆的熱烈的討論和關注,彷彿沒提到或使用ChatGPT這個「AI新代言人」就顯得有點落伍了。
我之前跟一群跨國藥廠的台灣CEO餐敘交流,會中聊到目前台灣的生醫科技可能美國跟日本等大國相差10~20年,即使台灣非常努力,因為大家都在進步,可能20年後都沒有辦法超日趕美。但國土面積和人口和台灣相差不多的瑞士,為何可以出現Novartis (諾華)、Roche(羅氏)、AZ(阿斯特捷利康)…等國際大藥廠,這就說明了資源的多寡、國家的大小,並不是能否躍上國際舞台的重點。
使用AI可以提高醫療服務的效能,另一方面,我之前一直在推廣「家庭責任醫師制度」,未來如果有機會將AI人工智慧運用在「家庭責任醫師機器人」上,或許可以減少民眾舟車勞頓前往看病的次數和麻煩。
已經有很多證據顯示,AI人工智慧在數位醫療影像上的判斷準確率已經高於一般醫師,AI判讀快又準,未來會取代醫師嗎?
數年前選舉時就曾經出現一句順口溜「票投國民黨就是支持共產黨」,對共產黨的不滿讓蔡英文總統大勝韓國瑜18%。
今年初,法國總統馬克洪宣布推出退休制度改革方案,強制將法定退休年齡,從目前的62歲延後到64歲。卻引發200多場的示威抗議遊行,法國所有的工會也罕見地一同舉行大罷工。估計總參與人數超過200萬人,其中有將近1/3的公務員、70%的教職員都參與罷工,連以往政府最堅強後盾的警方和憲兵,也透過工會表達他們的不滿,可以說意外掀起法國民眾前所未有的大團結。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宣布2月20日起室內免戴口罩,民眾生活將逐步恢復常態。但對國內產險業者來說,這場防疫險惡夢仍未完全結束。業者估計,防疫保單預計到6月才會完全退場。
過去疫情爆發時為何要戴口罩?因為COVID-19主要是飛沫傳染,如果可以保持1.5公尺以上的社交距離應該就不太容易被傳染。但變種的Omicron 主要是侵犯上呼吸道,氣溶膠(Aerosol)也成為主要傳染途徑,因此戴口罩成為預防傳播最好的工具,基本上只要不要接觸到感染者,加上洗手,應該可以避免多數的感染。
2021年6月中旬,鴻海(永齡)及台積電,在衛福部出面授權擔保下,順利向德國廠訂到疫苗,慈濟是在最後一刻、即6月底,也加入捐贈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