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政府公布最新安全援助政策,在這台海緊張局勢的關鍵時刻,將對台灣有顯著的影響。美國負責政治與軍事事務的助理國務卿露易絲(Jessica Lewis)於3月10日在聯邦參議院聽證會上表示,美國將與台灣密切合作以加強台灣的防禦與威懾,並強調三個面相:美台武器交付的效率、非對稱作戰能力、全社會戰略。其中安全援助不僅涉及軍售,也包含所有武器設備、物資與人才培訓等。
文章列表 共164筆,顯示第1頁/6頁
英國首相強生(Boris Johnson)曾表示,如果西方國家沒有兌現支持烏克蘭主權獨立的承諾,衝擊將在世界各地產生迴響,包括台灣和東亞。其聲明直接了當的反應英國對亞洲與台灣政策的態度,雖然強生未表明英國將在短期內改變台海政策,但強生再度強調台海和平與穩定的重要性。
俄羅斯在2月23日開始進攻烏克蘭後,中國當局對這次俄國入侵進行了一套突兀的消息風向轉變。中國與俄羅斯聯邦成立了「全面戰略夥伴關係」,由中共黨總書記習近平直接著手參與,可謂中俄兩國準聯盟關係。即使幾乎全世界普遍的譴責俄羅斯入侵行為,中共高層顯然不願意公開批評盟友。
華府智庫「新美國安全中心」(Center for a New American Security)的學者瓦瑟(Becca Wasser)、拉瑟(Martijn Rasser)與 Hannah Kelley 發佈一份報告表示全世界對台灣電腦晶片的依賴程度,以及這種依賴如何將美國和中國捲入各種衝突。但其誇大了半導體穩定台海的重要性。
據報導,台灣內閣在1月初向立法院提交的一份官方報告評估,中國政府將在2022年將採取措施,提升統戰宣傳的多樣性與強度,如持續散佈假消息等。這樣的預測符合一個顯而易見的趨勢:最近幾個月,即使中國在軍事和外交領域提高對台灣的心理壓力,北京當局仍試圖在統戰宣傳上營造出更善意的形象。2021年12月的 「第十三屆海峽論壇」活動中強調了「民間交流」的理念,並為年輕人和商人擴大在中國發展的機會,其中國民黨大老也與會出席。中共在1月25日於北京舉行的中央對台工作會議進一步表明了對「統一台灣」的加倍重視。
自從台灣和中國在 2021 年 9 月皆宣布有意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展協定」(CPTPP),各界對於兩國成功參與的機會有諸多揣測。其中最為討論的兩面向,即是經濟政策與地緣政治。外界對於中國加入的關注焦點(以及疑點)是中國是否能夠能遵循 CPTPP 的規則。與台灣相較起來,中國更將地緣政治視為主要的障礙。
台灣將在今年十一月下旬舉辦九合一地方選舉,今年選舉將會是 2024總統大選的指標,也將奠定各政黨可能的總統候選人。偏藍的TVBS民調顯示,全國主要政治人物滿意度最高的為新北市長侯友宜(70%),第2為衛福部長陳時中(57%),第3為台北市長柯文哲(48%),第4由高雄市長陳其邁、桃園市長鄭文燦並列(46%)
對美中台三方來說,台灣是否有戰鬥意志來抵抗中國的軍事入侵是相當重要的一個關鍵議題,事實上中國一直以來強調「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戰略。2021年12月下旬,台灣民主基金會發布委託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的年度調查發現,如果因為台灣宣佈獨立導致中國武力攻打台灣時,近62.7%的台灣人願意為保衛台灣而戰。而若中國為了統一對台使用武力,近72.5%的台灣人願意為保衛台灣而戰。
中國智庫全國台灣研究會會長汪毅夫在港媒《中國評論新聞》於12月15日的社論中表示,台灣的敵人不只是來自於綠營的台獨勢力,也包括藍營的反共人士。汪毅夫聲稱,台獨團體、國民黨「頑固派」與民進黨「反動派」的同質化傾向相當危險;一旦合體,就會成為統一的重大障礙。中國政府對民進黨反動派(包含陳水扁與蔡英文)的針對與對抗向來一致,但相較起來,中國政府多年將國民黨視為統戰夥伴,比較不願意公然批評藍營。北京當局對台獨勢力大力喝斥,對中華民國華獨立場較為包容,其主要原因是以往華獨傾向於和類似北京政權同一陣線以反對台獨。
2020 年底台灣死亡人數首次超越出生人數,出生率在2021年初降至千分之6.01,國家發展委員會預測2056年時台灣總人口數將會下降至2000萬以下,而此人口危機的後果包含勞動基金與全民健康保險的入不敷出,進而影響其國內生產總值,為了扭轉這一態勢,台灣必須採納全面的生育政策。
臺灣在立陶宛設立「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可謂外交閃電戰,重創北京當局戰狼外交政策及其與中歐的「17+1合作」計畫。立陶宛和捷克之所以選擇抗中挺台,除了中國試圖掩蓋新冠肺炎源頭、香港反送中暴力鎮壓、中國言過其實的對外經濟承諾之外,國際社會對中國的負面評價也是相當重要的因素。
台灣面臨中國日益緊迫的威脅,對此美國國會通過許多法案以加強台灣的威懾,包含「台灣嚇阻法案」(Taiwan Deterrence Act)與「武裝台灣法案」(Arm Taiwan Act of 2021),但是依現有的結構法案若通過,可能會適得其反。
11月22日國台辦發言人表示「絕不允許支持台獨、破壞兩岸關係的人在大陸賺錢,幹吃飯砸鍋的事。」並對台灣遠東集團在當地投資企業,以違反相關法規為由開罰 7,420 萬美元,這種反复無常的法規執行令人擔憂中國是否正改變對台灣的態度,並透過選擇性執法脅迫台灣經濟。
隨著印太地區在國際經濟、安全等議題越趨重要的情況下,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在今年七月為抗衡中國在太平洋地區日益擴大的優勢地位,訪問法屬玻里尼西亞。澳洲也因應在法屬玻里尼西亞和在馬紹爾群島新開設大使館,不僅美國許多國家皆欲抗衡中國在太平洋日益加強的影響力。
在掌管德國外交政策16年後,德國總理梅克爾退休了,其繼任者可能是舒爾茨(Olaf Scholz),他將面臨平衡台灣與中國的經濟挑戰。許多專家都預測舒爾茨將會延續梅克爾的對華政策,但近期漢堡港出現了新的困境,根據彭博社報導漢堡港與中國緊密的經貿往來,將會受到美中關係緊張、全球供應鏈變遷影響,與此同時台灣與德國正緊密合作加強半導體供應鏈。
美國神盾驅逐艦杜威號(USS Dewey)與加拿大皇家海軍巡防艦溫尼伯號(HMCS Winnipeg)十月14、15日共同穿越台灣海峽,藉此展現美國與盟邦、夥伴對自由開放印太地區的承諾,對此中國軍方就美國和加拿大軍艦過航台灣海峽表示,這是「美加勾連挑釁、攪局滋事、嚴重危害台海的和平穩定。」顯而易見的加拿大正重新評估對台灣與對中國的政策,也支持台灣開拓國際參與。
蔡英文總統在雙十國慶演說中表達出堅定抗中立場,以回應習近平在 10 月 9 日發表的談話。兩位國家元首在文字上的針鋒相對立基於解放軍在台灣活動日趨頻繁而造成的兩國緊張關係。
今年9月13日中華民國部隊開始台灣年度最大的軍演,為期五天的漢光37號演習。儘管今年的演習因武漢肺炎疫情而縮減規模,但漢光37號演習不僅涉及所有軍種的推演,也是一個很好的機會來評估台灣國防政策的演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