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列表 共40筆,顯示第3頁/4頁
北極熊可能是人類溫室氣體排放下第一個最快滅種的大型動物。發表在《自然氣候變化》期刊的最新研究顯示,如果不抑制溫室氣體排放,到本世紀末,北極地區除少數北極熊之外,大部分種群可能會完全滅絕。
入夏以來氣溫連連飆高,連帶推升台灣用電量,根據台電資料,在歷年用電量排行榜中,2020 年 7 月已占 7 個席次,同時也包下前五名,不過今年夏天供電燈號無虞,除了中場加入台中火電廠助力,太陽能也在中午尖峰用電時段扮演要角。
隨著氟氯碳化物的逐步禁用,一篇新研究證實,南半球的異常大氣現象正在因臭氧層空洞縮小而恢復正常,原本異常受乾旱所苦的地區將能恢復多雨天氣型態;至於那個長年繚繞在南極洲上空的臭氧層破洞,也將有機會於本世紀中葉完全「癒合」。
全球主要國家為防疫採取社會隔離措施,人類活動減少讓經濟很可能陷入衰退,但卻讓地球得到意外喘息機會。
用地名來幫街道命名並不稀奇,但是你知道全世界有多少街道,是用台灣來命名的嗎?一位使用者將這些資料全部整理在 Google Map 上一目了然,一起來看看這些街道的故事吧。
人類夢想著有一天可以出走太陽系,然而現實障礙擺在眼前:我們根本沒有速度足夠快的推進器能讓我們在有生之年離開太陽系。最近,NASA 馬歇爾太空飛行中心(MSFC)工程師 David Burns 提出一種完全無需燃料的神奇引擎...
2019 年諾貝爾生醫獎於台灣時間 10 月 7 日下午 5 點 30 分揭曉名單,3 名得主為:William G. Kaelin Jr、Sir Peter J. Ratcliffe 以及 Gregg L. Semenza,獲獎原因為研究「細胞如何適應氧氣供應量的變化」,為貧血、癌症、其他疾病的新治療策略打開新大門。
屍體在分解早期階段產生一些變化並不少見,但出乎 Wilson 預料的,是移動情況持續如此久的時間。這種運動可能與屍體變乾時韌帶萎縮或收縮有關,雖然還有待後續研究確認,但 Wilson 認為,這些資訊將有助未來警方調查。
最近中國浙江大學科學家找到了一種能直接讓琺瑯質再生的方法,最快 1~2 年內可進行人體試驗...
截至本週,美國有超過 150 起與電子菸使用相關的案例,患者都有嚴重且潛在危險的肺損傷,其中一些患者出現嚴重的呼吸衰竭,送往重症監護室並接上呼吸機,目前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CDC)已展開病因的調查...
一點小問題都會導致大斷電,背後的結構問題極為嚴重,主因是印尼國營電力公司在政治壓力下電費收入過低......
紙吸管本身材料可回收,只是由於後續回應客戶反饋加強吸管,導致現在厚度對合作的垃圾處理廠來說難以處理,所以得先丟入一般垃圾,但這種解決方式是「暫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