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快速地失去一個朋友?」「借錢給他。」
文章列表 共2881筆,顯示第92頁/95頁
現今房價高漲,年輕人很難自力買下一間新屋,買房往往要靠父母或長輩資助,常見的方式有四種:(1)父母直接贈與不動產給子女、(2)父母贈與現金給子女購買不動產、(3)父母出售不動產給子女、(4)父母替子女購買不動產。其各有利弊,應視個案評估。但要提醒讀者的是,節稅規劃不應短視近利,因小失大。
家庭向來是菲律賓人甜蜜的負擔,如果你是家族中擁有賺錢能力的人,可能不只要孝順父母,連兄弟姊妹都得一起孝順,讓他們得以不上班也能去購物中心吹冷氣、吃冰淇淋,完全就是能力愈強責任愈重。
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台灣朋友常說大陸朋友有狼性,至少MBA的同學覺得我腦門上刻著企圖心3個字。我雖然外在不強勢,甚至有點呆萌,但目的性強,知道自己要什麼,然後就去拿到,不廢話,不糾結。我大學畢業進的第一家公司的集團高管是這麼評價我的「你是我的朋友,也許不是最優秀的卻擁有很多能量並且知道自己要什麼,我認識你,而且我很自豪我認識你。」
當你到了50歲時,如果不含房子,需要擁有多少資產才夠呢? 1,000萬?2,000萬?還是更多?為什麼這個期望,大多數人都可望而不可及?感嘆著錢還是愈理愈少;其實只要擁有正確的觀念,做好準備,認清一些「生財法則」,50歲財富格局絕對大不同!
最近看到一則熱門新聞,一位年輕爸爸決定賣掉自己價值近千萬的房子跟公司的股份,買一輛價值150萬左右的房車,計畫用5年時間帶女兒環遊世界,上演一場現實中的「爸爸去哪兒」。
做父母,為何變得這麼難? 人們經常以為教養是個別父母的煩惱。然而,面對不確定的全球化未來、擴大的階級不平等,種種看不見的結構力量與社會界線,正讓當代父母集體感到焦慮與不安。 面對貌似不安全與不確定的未來,當代臺灣父母採取不同的教育與親職策略,試圖保障下一代的安康。弔詭的是,這些保安策略卻經常讓我們感到更不安全。本文為臺大社會系特聘教授、《跨國灰姑娘》作者藍佩嘉對於臺灣教養現況的重要田野報告。
主管不用舌燦蓮花、沒有威嚴也沒關係、比下屬無能也無妨、不指示也能讓下屬動起來……善用科學/人性管理法,將「一個口令一個動作」,輕鬆培育出「放著不管也能做出成果」的下屬。
買個店面、公寓或小套房,再出租賺取每月固定收入一直是滿受歡迎的理財方式。但當包租公或包租婆出租房屋,各項不動產稅負其實有別一般自住,了解出租房屋衍生的額外稅費,才能清楚知道出租房屋的真實報酬率。接下來就是要主題探討包租公和包租婆有那些稅務議題。
我在特斯拉汽車工廠工作3年,天天走在機器手臂之中。我一直想記錄在工廠裡遇到的人、聽到的故事,一直很想把我的所見所聞寫下來,因為在工廠裡的一切,與工廠外的矽谷大環境讓我覺得是截然不同的兩個世界,讓我看見昂貴的矽谷造成的懸殊貧富差距。
網路上看到一則新聞,美國有一家人的女兒原本要舉辦一場大型婚禮,卻因為未婚夫的關係取消了,雖然這件事情讓人很遺憾,但是這一家人居然決定要把婚禮變成一場派對。
我們都知道,自然界有其不可逆轉的定律,例如地球會自轉和公轉、植物會開花結果、人有生老病死。同樣的,由資本主義運作的社會也有不變的規則──不斷向上攀升的CPI(編按:消費者物價指數(Consumer Price Index)),永遠不會下降。CPI不僅會向上走,還會帶動所有利率指數跟著跑,導致水電、瓦斯、石油、天然氣的費用無一不漲,CPI正是代表著資本主義的不可逆定律,一旦物價開始上揚,這將是一列永不回頭的火車。
全球由於疫情的關係,各國紛紛透過貨幣政策如降準、降息、公開市場操作來因應,有將近6兆美元的資金流到不同的市場。正常資金是流到實體經濟體,但也有不少也會流到股市、債市等;因為資金氾濫,所以銀行現在手上有相當多的資金。
按「男人四十一枝花,女人四十豆腐渣」的標準來說,她此時連豆腐渣都算不上,但依然放棄了外人都羨慕的富太太生活。就在眾人猜測她將孤獨終老的時候,50歲的她接受了身價47億的富商的追求,再次嫁入了豪門。
「經濟人」(Homo Economicus)也許一直都能理性處理事情,但我們身為一般人,倒不需要在家裡存放太多巧克力。
編按:從冷板凳業務員到股市高手,作者陳榮華曾走過瀕臨破產的人生巨變,唯一不變的是他對股市分析的熱愛,透過不斷地「技術練功」與「心理修煉」,光是靠操作鴻海一檔股票,就能從300萬元資金,6年滾出2千萬元。 陳榮華從2000年起,成為專職的投資人,他沒有存股,但卻能賺到足夠的錢,除了供給3個念資優班的小孩生活所需,交換學生、遊學、補習也都少不了。 期間歷經多次股災,資產也不斷地累積。他如何做到的?一套完整而且規則清楚的技術分析SOP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