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列表 共2881筆,顯示第36頁/39頁
因為在香港工作的關係,我透過朋友引薦,逐漸認識了一群私人銀行家(Private Banker)。私人銀行聽起來非常神秘,但所做的業務本質其實跟你我在銀行接觸到協助理財的專員非常接近,唯一造成他們之間最大差別的,在於處理的客戶的資金量體。 所以我們常開玩笑說:如果你不夠有錢,那麼去銀行辦事時,就請在一樓乖乖排隊; 如果你稍微有點錢,就可以上2樓財富管理專區,會有專人為你服務。 那如果你超級有錢呢?請直接上38樓,會有私人銀行顧問擔任您的專屬財務管家。 如果比這個還有錢呢?「那一般就會自己開一家銀行囉!」「疑似」因穿著議題被流放到香港來的Albert這麼說。
還記得小代書在當助理的時候,曾經幫客戶報過一個房地合一稅讓我印象很深刻。客戶賣掉一間大約6100萬的豪宅,而買進的時候成本大概5500萬,持有不到兩年扣除其他所有費用大概實際賺了350萬,但最後居然不用繳房地合一稅!那時候真的開了眼界,學習到有錢人規劃稅務的重要。那麼他到底是怎麼節稅的呢?
林志潔 國內財經科技法律專家,現任陽明交通大學特聘教授、金融監理與公司治理研究中心主任。第一期肺癌患者,因接受LDCT篩檢發現。2014年術後迄今都沒有復發。
我今年36歲,有固定男友,但沒有結婚衝動。 我爸媽已經唸結婚這件事唸到放棄了,但身邊其他長輩親友還沒放棄,每次見面必定問:「什麼時候要結婚?」 他們問不煩我都煩了,想請問婊姐要怎麼回應才會不失禮,又能讓對方打住呢?
隔壁媽媽又在跟老媽臭屁他們家女兒這次又拿到什麼黃金業務第一名!拜託,我打LOL也常進榜好嗎?第一名有什麼了不起?但偏偏老媽每次聽完都會來唸我。遇到這種超愛臭屁又自大的人要怎麼應對啊?
股價不是隨機漫步,它的變動有機可循,只要能理出脈絡,低檔承接,高檔賣出,不是神話。
女兒從小學開始學業成績就名列前茅,又一路從附中讀到台大歷史系。 大學畢業前,她突然決定要到星巴克工作。在星巴克工作得差不多了以後,女兒又有了新的渴望。這回她把層級升高,不僅挑戰她自己,也挑戰了我的底線—去雪霸當房務員,是負責打掃房間、廁所的房務員,而不是需要講英日文、打扮得美美的櫃檯人員。
在大學同學會上,我發現有很多同學都到了臺積電或是鴻海工作,是個只要努力工作,就能有不錯薪水的地方。 「修禾,你買房子了嗎?我已經買了,接下來要面對30年的房貸……」一次同學會,我的朋友Jerry跟我聊到置產的話題。 「有,跟你一樣,我在前年也買了房子。」 「房貸占了我近一半的薪水,接下來得好好的工作,努力還貸款。」Jerry跟我說了許多煩惱:「目前還有孩子要養,真懷念學生時期,不用煩惱金錢的生活……」 事實上我跟Jerry很像,在大學畢業以後,都是從零開始,沒有人脈、資源,也沒有什麼本金可以運用,我有的只有在大學時期,在研究室打工所存到的10萬塊臺幣(這的確是我自豪的事,犧牲玩樂時間,靠自己雙手努力「存到」的錢)。 我們一畢業就開始賺錢、投資股票,一樣結了婚,也買了房子。唯一不一樣的是:這位朋友需要繼續努力工作,才能付得起房貸與照顧家人。 我則是用美股股票的股息,來支付房貸與生活費,所以貸款再久,我都不用煩惱。且股息每年都成長,讓我可以支付更多房子的貸款。
我所任職的這間私募基金,幕後出資的老闆是靠不動產起家的一位亞洲超級富豪。因此「老闆家很有錢」這件事,算是在預料之中。但出乎我意料之外的事,同事竟然也都超級有錢的!
當移工一週、一個月或一整年放假一次來到臺北車站,習慣坐在大廳中。臺灣人對移工的印象是喜歡在臺北車站大廳坐下來。但一開始大家就會像這樣坐下來嗎?「沒有,這裡本來有椅子。」
不是一棵不能動的樹,必須一直站在那裡被園丁修剪成奇形怪狀。 過去不能重來,你只能、也只好告訴自己:不被期待,更能做自己。
編按:原先是銘傳大學企管系助理教授的江季芸,幾年前因教育界受少子化影響,開始出現流浪教師的問題,充滿憂患意識的她,在2015年、43歲時開始規劃退休理財,對自己展開一場「離開校園十年計畫」。 她的危機意識引發預做準備的念頭,於是擬定了一個「離開校園10年計畫」,決定超前部署退休金,目標是「10年後離開校園,每年領到100萬元的股利,當作退休金」。 投入股市的第一年,她買進穩定配息、配股的金融股,也是存股族的最愛。隔年,185張股票變200張,讓她覺得如果持續複利成長,就能順利實現目標。但沒想到,第三年股利政策改成配息、不配股,股利縮水,股價波動也讓資產起伏,原本的計畫趕不上變化,為了確保她的10年退休計畫能成功,她稍稍調整了作法。 江季芸用波段存股法,5年把300萬變1300萬,也就是「雙管齊下」的策略:「波段價差」+「股利再投入」提早滾出千萬退休金。 她的10年離開計畫、提早3年達陣,截至2022年7月,每年收穫70萬元股利,預計2023年更將突破80萬,持續邁向自己當時設定的10年100萬股息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