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列表 共2878筆,顯示第160頁/163頁
「如何快速地失去一個朋友?」「借錢給他。」
現今房價高漲,年輕人很難自力買下一間新屋,買房往往要靠父母或長輩資助,常見的方式有四種:(1)父母直接贈與不動產給子女、(2)父母贈與現金給子女購買不動產、(3)父母出售不動產給子女、(4)父母替子女購買不動產。其各有利弊,應視個案評估。但要提醒讀者的是,節稅規劃不應短視近利,因小失大。
家庭向來是菲律賓人甜蜜的負擔,如果你是家族中擁有賺錢能力的人,可能不只要孝順父母,連兄弟姊妹都得一起孝順,讓他們得以不上班也能去購物中心吹冷氣、吃冰淇淋,完全就是能力愈強責任愈重。
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台灣朋友常說大陸朋友有狼性,至少MBA的同學覺得我腦門上刻著企圖心3個字。我雖然外在不強勢,甚至有點呆萌,但目的性強,知道自己要什麼,然後就去拿到,不廢話,不糾結。我大學畢業進的第一家公司的集團高管是這麼評價我的「你是我的朋友,也許不是最優秀的卻擁有很多能量並且知道自己要什麼,我認識你,而且我很自豪我認識你。」
到底是什麼人,占據了你的時間又讓你不快樂?
當你到了50歲時,如果不含房子,需要擁有多少資產才夠呢? 1,000萬?2,000萬?還是更多?為什麼這個期望,大多數人都可望而不可及?感嘆著錢還是愈理愈少;其實只要擁有正確的觀念,做好準備,認清一些「生財法則」,50歲財富格局絕對大不同!
最近看到一則熱門新聞,一位年輕爸爸決定賣掉自己價值近千萬的房子跟公司的股份,買一輛價值150萬左右的房車,計畫用5年時間帶女兒環遊世界,上演一場現實中的「爸爸去哪兒」。
做父母,為何變得這麼難? 人們經常以為教養是個別父母的煩惱。然而,面對不確定的全球化未來、擴大的階級不平等,種種看不見的結構力量與社會界線,正讓當代父母集體感到焦慮與不安。 面對貌似不安全與不確定的未來,當代臺灣父母採取不同的教育與親職策略,試圖保障下一代的安康。弔詭的是,這些保安策略卻經常讓我們感到更不安全。本文為臺大社會系特聘教授、《跨國灰姑娘》作者藍佩嘉對於臺灣教養現況的重要田野報告。
沒耐心長時間持股又嫌棄基金不能短時間獲利?「低成本、高槓桿」的權證買賣是最適合小資族的投資利器!
主管不用舌燦蓮花、沒有威嚴也沒關係、比下屬無能也無妨、不指示也能讓下屬動起來……善用科學/人性管理法,將「一個口令一個動作」,輕鬆培育出「放著不管也能做出成果」的下屬。
買個店面、公寓或小套房,再出租賺取每月固定收入一直是滿受歡迎的理財方式。但當包租公或包租婆出租房屋,各項不動產稅負其實有別一般自住,了解出租房屋衍生的額外稅費,才能清楚知道出租房屋的真實報酬率。接下來就是要主題探討包租公和包租婆有那些稅務議題。
我在特斯拉汽車工廠工作3年,天天走在機器手臂之中。我一直想記錄在工廠裡遇到的人、聽到的故事,一直很想把我的所見所聞寫下來,因為在工廠裡的一切,與工廠外的矽谷大環境讓我覺得是截然不同的兩個世界,讓我看見昂貴的矽谷造成的懸殊貧富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