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台股震盪劇烈,讓投資人心慌慌,不知該如何應對。42歲才開始存股,以100萬元的本金出發,近14年來,締造出年化報酬率24%的績效,如今年領百萬股息的《今周刊》存股助理電子報總編輯謝富旭,最近於在華視「鈔錢部署」節目中分享他面對股災時的投資策略。 謝富旭表示,存股10多年下來,遇到股災時,他都會堅守2個原則,做出減碼或加碼的決定。
文章列表 共1882筆,顯示第7頁/10頁
前幾天有人這樣問我「現在要all-in債券嗎?」,第一時間我愣住了,想說,你有這麼看好嗎? 過幾秒我才想到,對方可能對債券不熟,但一直聽別人說「聯準會要開始降息了,快買債券」,所以自己也跟著擔心「現在沒買,就虧到了」。
相信已經有很多朋友已經注意到,2022或2023年初發行的「高股息ETF」在去年使出各種方式「比拼」配息率,年化配息率10%以上大有所在。 不過,今年開始例如復華台灣科技優息(00929)、台新永續高息中小)(00936)已經率先開始降低配息率。女子這篇文章來跟大家談談今年大家對於高股息ETF應該抱著什麼心態看待?
因為最近把正二出清,所以下周會有一筆90萬元的錢錢進來。這讓我有點困擾,到底是要還一部分的貸款、降槓桿,還是把這90萬元拿來買00915,讓配息金額再提高?
最近遇到不少新手朋友詢問小車:「初次進場,標的該挑選ETF還是金融股呢?」
台灣名嘴郭正亮博士在2022年俄羅斯侵略烏克蘭時說,基輔必將陷落,而索羅斯基總統必須投降。如今他和陳文茜女士卻信誓旦旦的說俄羅斯根本從來沒有攻佔基輔的計劃。所以,這些都是西方製造的假新聞?
最近台股在進行中段整理,雖然有不少權值股回檔,但很少像台塑(1301)、南亞(1303)、台化(1326)、台塑化(6505),股價持續創新低,跌至15年的新低點,幾乎快到民國97年3955點的低點區。
有一位64歲單身無子的女性寫一份遺囑,「如果我外出發生事故不幸我的財產(包括存款、保險、房產,等等)全部贈與我的乾姊姊OOO女士…」,日前她疑似心血管疾病在家病逝。地方法院認定遺贈條件不成就,乾姊姊不能取得遺產,因為遺囑文字寫「外出發生事故」(可上訴)。
00918(大華優利高填息30)作為季配息的ETF,在上一季配發「0.8元」的高股息後,這次也不遑多讓,預計配發「0.78元」讓許多股民們興奮不已。今天老牛也會幫你分析他的「便宜價」在哪裡!
畢業第一年存下100萬,理所當然的通通放進定存!因為從小到大的觀念告訴我,投資房地產致富的是貪婪的壞人,投資股票致富的是貪婪的壞人,有錢的通通是貪婪的壞人,只要不是勤勤懇懇、努力工作賺來的錢,在故事的最後通通會一無所有!
財經雪倫以自身經驗三不五時提醒雪友千萬「不要為了股息賠了價差」,有雪友私訊還不是很清楚這句話的意思,好吧!寵雪友的我再多說明一下。
這2-3年是高股息ETF大亂鬥的時代,你單有高股息已經沒辦法殺出重圍了,除了高股息還要抗跌又要會漲才能獲得市場的親睞,所以你說高股息ETF真的只有高股息嗎?我看不僅於此。 隨著各家選股邏輯不斷進化,你可以觀察到有很多高股息除了殖利率高之外而且也很抗跌,再配上不錯的成長性,如果你追求各項投資指標都能有水準以上的表現,高股息ETF還是相當值得考慮的選項。
林爸爸幫自己與太太各買了2張保單,這些保單象徵著林爸爸對家人的愛與關懷。為了方便管理,林媽媽作為被保險人的2張保單,也是由林爸爸擔任要保人。
週末大家如果有滑手機,應該看到不少分析師或投資社群在聊「週一(9/9)大跌要買哪一檔(高股息)撿便宜」的話題。女子先分享一下上週五美國金融市場狀況,再來跟大家聊聊自己的觀察和心得。
最近看到不少有關房貸受限的新聞,也有不少專家名嘴的討論,八大行庫也是不得已,因為貸款的水位都接近銀行法72-2條規定的30%(商業銀行辦理住宅建築及企業建築放款總額,不得超過存款及金融債發售額的3成),28%就是警戒值,大家為了不想要寫報告,當然「軟性勸說」客戶去找別家銀行借。
在空頭時,高股息笑市值型,獲利很高時沒賣,一切都只是紙上富貴。多頭時,大盤表現好,市值型就笑高股息型的,漲幅如同垃圾。 其實,這些比較都是多餘的,因為這是兩種不同類型的投資。但若真的要比較,市值型長期總報酬勝過高股息型,依結果論來看,這正確無誤。
今年上半年有AI題材帶動,市值型、科技型ETF表現,遙遙領先高股息ETF。然而,投資人心目中的最愛,還是高股息ETF,今年以來規模續創新高,投資人數也遙遙領先。 不過,不是規模大、配息率高的高股息ETF,就是績效保證,究竟哪些ETF又會配息股價又會漲,讓你雙頭甜呢?
最近有學生問我,該買00929還是006208。孩子的想法是這樣的:「006208好貴。」「而且殖利率很低。」 其實學生這樣已經很有概念了,想當年我連殖利率是什麼都不知道…但因為學生還很年輕,不需要過多現金股息來支應,有底氣等待指數型ETF來慢慢成長。 我舉這個故事是要說,就算每次都ALL IN在最高點,40年之後一樣可以翻為幾千萬元。
最近京華城案引起了社會的極大關注,作為曾經審查過此案的我,認為除了追究相關人員的法律責任之外,還有許多重要且深層的議題,需要社會及專業界一起來省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