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照顧管理專員(以下簡稱照管專員)是台灣發展長照的關鍵人物,但我最近聽聞不少照管專員因態度不佳而被投訴的例子。有些專員一進門就批評「家裡怎麼這麼亂?」也有些會問家屬「妳都沒出去工作,那妳錢哪裡來?」
文章列表 共14筆,顯示第1頁/1頁
談起長期照顧,一般都會想到老年人,可是有些民眾,比如出生時就帶有先天性疾病的人,其實從更年輕的時候就需要長期照顧,而他們的長照需求恐怕比老年人更大,需要長照時間也更久。
日本長照經營者形山昌樹之前來台演講,介紹他們經營的「桃李咖啡」。演講內容聚焦在如何改善一般老人與失智老人的生活品質,並透過小規模實驗,摸索永續經營之路。他們目前不能說有偉大的成就,但已累積許多心得,可供其他有心改善長者生活的人參考。
台灣長照積極推展,其中居家服務是主要項目,而且,隨著減少機構化、增加社區化的照顧趨勢,居服品質越來越重要。台灣目前以日間居家服務為主,雖然需求量大,但居服公司光是要日間穩定出班,就很勉強。
芬蘭城市「波勒佛」(Porvoo)有個改造成功的小規模安養機構,共有六十位住民,是全市公投選出,最適合一般勞工工作的機構。這不但激勵了長照界,也讓長照工作的社會形象大為提升。
聖經有句話說「人在最小的事上忠心,在大事上也忠心;在最小的事上不義,在大事上也不義。」不管讀者信哪種宗教,大概都不難理解這道理。其實觀察台灣不退燒的議題─長期照顧,這話有很多省思空間。
從台灣實施長照2.0以來,不僅科技器材業談商機,各種照護師專業公會或學會也一直在開產業商機研討會。就像服務業本是一種概念,有人心裡把它想成奴隸工作或連結到聲色犬馬,當衛福部長勉勵醫療為服務業,就有人反彈一般。產業也是一個概念,商機或許也如此。看大家說的時候心裡在想什麼,也就可能影響被照顧者如何被對待。
長照人員若有同理心,不但能減少照顧衝突,更能及時滿足被照顧者需要。這道理多數人認同,但怎樣養成呢?比利時、法國、英國、荷蘭都在往這方面找更好的培育方式,其中比利時有個老人護理照顧倫理尊嚴實驗室,其實就是一個模擬長照機構的訓練中心。負責人有三至五位形成核心團隊,包括資深護理師還有哲學家。
近來台灣許多人瘋傳瑞士人力時間銀行的故事。瑞士銀行很有名,但這裡講的不是錢,而是在年輕或年老還健康的時候去照顧人,以後自己不行了,也可因自己累積的時數,得到後輩的接手照顧。
因老人增加,台灣各地過去幾年在政府支持下產生許多關懷據點和日間照護中心。目前有供餐、訪視、打電話問候、健康促進等功能。比起沒有這些功能,我們進步了。但是幾年下來,屢次參加各地交流觀摩的過程中,除了增加據點數量之外,如何更有效地回應多元社會需求,並且永續經營而不繫於特定一、兩人支撐,中央跟地方都還有許多努力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