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季財報出爐,傳產各類股是幾家歡樂幾家愁,整體來說,受惠國際主要原物料價格下跌,下游公司獲利表現較上游為佳,包括紡織、輪胎、食品,都符合這樣的情況;至於台塑四寶、高爾夫球具等族群,因營運開始觸底回升,也值得注意。
台塑四寶去年歷經工安意外、油價回檔以及轉投資DRAM產業持續低迷的影響,獲利呈現逐季下滑,其中南亞、台化和台塑化,去年第四季還陷入虧損。今年第一季在國際油價回升和成本控制下,台塑、南亞、台化和台塑化每股稅後純益(EPS)分別繳出○.七九元、○.一三元、○.五九元和○.四五元的成績單,營運出現否極泰來,但和去年同期相比,獲利衰退幅度仍然相當大,顯示塑化產品的終端需求尚未完全復甦。
油價上漲推升台塑化營收
以台塑化來說,去年第一季稅後純益達一七九億元,今年第一季雖然有原油低價庫存利益撐腰,但也只剩下四十三億元,不到四分之一,不過第二季開始將逐步回升,主要是第二套脫硫加氫設備(RDS)開始復工、輕油裂解廠開工率在三月已回升至一○○%,加上國內油價從四月起正式取消凍漲,法人估計第二季單季EPS為○.八八元,較第一季大幅成長。
台塑第一季稅後純益為四十八億元,同樣較去年同期一五一億元減少,但和去年第四季八億元相比,則明顯進步許多。除了轉投資台塑化轉虧為盈的貢獻外,業外處分三峽廠土地認列獲利十億元也是重要原因。
至於第二季隨著主力產品聚氯乙烯(PVC)和氯乙烯單體(VCM)進入旺季,單季EPS可望來到一.三元,搭配公司決議今年配發現金股利四元,換算股息殖利率超過四%,預料股價低檔會有買盤支撐。
南亞和台化第二季雖然也會較第一季成長,不過主要產品乙二醇(EG)與芳香烴需求仍然疲弱,是未來必須觀察的重點。
食品龍頭大廠統一,受惠持股七三.五%的統一中控獲利貢獻,以及毛利率走揚的激勵,第一季稅後EPS來到○.六七元,不僅較去年第四季○.三八元巨幅成長,也較去年同期○.五三元增加。
統一去年第一季毛利率為二二.六%,今年第一季則一舉跳升到二七.二%,最大關鍵是公司去年底開始進行產品結構調整,將低毛利率的產品予以淘汰;另外為反映原物料成本,公司也順利調漲若干產品售價。
至於投資收益方面,第一季共認列二十六.六億元,較去年同期十八.三億元成長四五%,理由是速食麵、果汁、茶飲料等產品在大陸銷售快速成長,讓統一中控第一季獲利近四千萬美元(約十二億新台幣),年成長率逼近三倍。
紡織業下游第一季財報表現同樣可圈可點,嘉裕、宏和、儒鴻和聚陽稅後EPS均較去年第四季和第一季成長。除了上游原料成本下降外,平價服飾終端需求暢旺,也是推升獲利的主因。
平價衣助攻紡織下游獲利
像聚陽超過九成的營收集中在美國客戶,去年八月以後受到歐債危機影響,出貨量不如預期,但今年在美國景氣和消費者信心回溫下,主要客戶Kohl's和GAP的銷售均有二成以上的成長。聚陽去年稅後EPS高達六.九二元,預計配發現金股利六.一元,創上市以來新高,換算股息殖利率超過七%。
至於儒鴻,同樣受惠JC Penny、LuLulemon等客戶在市場滲透率的提升,第一季稅後EPS繳出一.八二元的優異成績,公司決議配發股利三.七元,其中股票股利○.七元,現金股利三元,以目前股價計算股息殖利率也有四.四%。
去年深受原物料高漲之苦的輪胎廠正新,第一季稅後EPS為一.三三元,較去年第四季○.七九元明顯改善,也較去年第一季○.九元成長,而毛利率也開始止跌回升。第二季隨著漳州廠和廈門新廠等新產能持續開出,以及上游橡膠價格大幅回落,預估獲利和毛利率將進一步上揚。
高爾夫球具及複合材料大廠明安,第一季稅後EPS高達一.四七元,超過去年全年EPS一.一五元,而稅後純益一.九八億元,也較去年同期大幅成長近三倍,由於數字遠超乎市場預期,財報公告後股價在四月二十七日開盤就鎖住漲停。
至於另一檔個股鉅明獲利雖沒有明安搶眼,但第一季稅後EPS○.五八元,同樣較去年同期成長,今年以來股價也逐步墊高。目前高爾夫球運動主要使用者仍有五成集中在美國,今年第一季因需求回籠,讓相關業者獲利眉開眼笑,中長期在中國金字塔消費族群帶動下,預估未來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