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參與主持《一本書看懂晶片產業》新書發表會,與談人是第一線參與中國半導體發展的作者謝志峰博士,以及中芯國際台灣區總經理胡照林先生。會中談到中國半導體產業發展與兩岸競合關係等相關重點,特別記錄下來給無法參與發表會的朋友參考。
謝志峰出生於1960年,六歲到十六歲正好遇到中國文化大革命,完全沒機會念書,但大學恢復考試後努力向學,成為大陸最頂尖的「新三屆」。後來他赴美念書取得博士,加入英特爾工作多年,之後到新加坡特許半導體,在那裡的主管是目前台積電總裁魏哲家,後來又加入張汝京創辦的中芯國際擔任副總裁,是中國在半導體製程及研發領域的頂尖人物,如今他創辦IC設計公司芯盟,研發最尖端的人工智慧晶片。
官員為建功升官
中國積極投資半導體
謝志峰提到,中國近年積極投資半導體,很大原因是負責官員可因此建功升官,但晶圓廠少說五年才會賺錢,更別說經常受限於人才、產品及技術,因此他大膽預測在三十個陸續興建的晶圓廠中,恐怕有二十個會倒閉,成為名副其實的「半倒體」。
不過,謝志峰也認為,中國過去在很多產業確實有浮濫投資現象,例如太陽能及LED產業,但如今政府對半導體業已做了修正,未來新建12吋廠已不會再批准了,而且整個中國半導體業將歸入四大門派,分別是紫光、中芯、華虹宏力、華潤等四大集團。
其中,大家比較熟悉的中芯是做晶圓代工,紫光聚焦在記憶體,涵括Flash及DRAM。華虹宏力是當年華虹NEC與宏力合併,以晶圓代工為主,至於華潤原來是有產品的IDM(整合元件製造)廠,未來會把產品獨立成設計公司,本身轉型為代工廠,作法像早期台灣的聯電。
謝志峰認為,台積電在晶圓代工領先很多,大陸公司很難追上,但若能保持一、兩代的差距,仍然有很多生意可以做,因為九成以上產品都不會用到最先進製程。他認為當龍頭其實很辛苦,像早期他在英特爾服務時以IBM馬首是瞻,等到追上了,就得自行研發探索許多未知領域,挑戰相當大。
至於近來聲勢竄起的紫光,謝志峰認為最關鍵是長江存儲在儲存型快閃記憶體(NAND Flash)技術的大突破,將從64層跳到128層,推動此技術進展的是他在英特爾及中芯的同事楊士寧博士。也因為紫光集團旗下的武漢新芯及長江存儲都已交出成績單,中央對趙偉國逐漸有信心,願意將中國發展記憶體的任務交給紫光。
中企吸收台灣人才
中國頂尖人才往台積電跑
至於在兩岸人才交流上,謝志峰與胡照林都認為,目前大陸缺乏有經驗的半導體人才,所以同文同種台灣自然成為中國企業吸收的目標,而且人才本來就會往需求高的地方流動,因此不要覺得都是中企在吸收台灣人才,事實上,他們到台積電南京新廠參觀,發現中國頂尖人才也都跑到台積電工作,但媒體很少報導。
謝志峰也說,台灣同樣薪水聘到的人才,素質都比大陸人好很多,但不少原本在台灣薪水10萬美元的人,跳槽到大陸工作就會加薪到30萬美元,他開玩笑說,所以很多大陸企業乾脆在新竹設公司,薪水也不用加那麼多,台灣員工也不用離鄉背井到大陸工作,大家都很滿意。
此外,對於美中貿易戰帶來的衝擊,兩位也都認為,短期雖然對中國有衝擊,但卻激發中國建立自主技術熱潮,尤其目前許多採購都刻意「去美化」,也讓台商及本地商訂單大增,只要假以時日,兩岸半導體企業的成長相當值得預期。
在討論會中,中芯國際新任獨立董事楊光磊也到場,楊光磊從台積電研發處長退休,如今是繼蔣尚義之後到中芯幫忙的台灣半導體業重量級人士。楊光磊提到,台灣人才有競業禁止的限制,所以讓一些從台灣公司離職的員工,反而只能加入大陸公司工作,台灣應該幫助沒有直接競爭的二線企業。
在這場新書發表會中,幾位講者對於中國及兩岸半導體業的坦率發言,透露了兩岸已從直接競爭再到日益深化合作,這已是不得不的現實,但在美中貿易戰當下,台灣又有機會參與並獲取不少本地化採購商機,因此,在這一波大陸崛起過程中,台灣可能要更加快腳步,調整心態,才能跟上中國即將起飛的半導體大商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