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二十七日,台北金融研究發展基金會舉辦一場金融業的MOU(金融監理備忘錄)論壇,會上,所有業者沉浸在一片樂觀的期待中,畢竟黑暗終將過去,這個引頸企盼數十年的曙光,在遠處逐漸升起。
「各位貴賓,下午好!」這是三月二十七日在台大國際會議中心舉辦的「兩岸金融產業簽訂MOU(金融監理備忘錄)後之競合挑戰與商機」研討會,與會人士幾乎全部是台灣各金融機構的負責人、主管,談的是簽訂MOU之後,台灣金融業怎麼去對岸創造商機。
當西進幻化成治百病仙丹
會中,不少人的發言,已經提前「隨俗」地用起中國大陸式的問好方式,這一聲「下午好」,道盡台灣業者多麼迫切想要登陸的心情!
首先是一大早,準時九點開幕的海基會副董事長高孔廉致詞,他一句「六月底簽MOU,沒問題」,就讓現場立時充滿希望,沉浸在「錢」途似錦的愉快氣氛裡;與會的金融業代表無不躍躍欲試,彷彿已經看到了美好的前景。
緊接著,一場場輪番上陣,從早上到下午,從銀行、證券、到保險、票券到期貨,出席人員從業者、公會、會計師到主管機關,主題從開創商機談到面臨挑戰,面面俱到,深入淺出。與其說這是一場討論MOU簽訂之後的研討會,不如說是金融業的取暖會,彷彿只要順利西進中國,一切都會隨之美好。
甚至於,中途曾有金融分析師提出質疑,表示「台灣金融業去年虧損慘重,今年能不能順利轉虧為盈還是未知數,是否應該把基本面先做好,再來談西進?」沒想到與會人士仍然一片樂觀地說,「業者會虧損,就是因為沒西進」,彷彿MOU是一劑萬靈丹,一入口,所有金融業各種疑難雜症的多年沉痾,就可迎刃而解。
其實不能全怪業者,誠如當天會上最後一位報告的期貨公會理事長賀鳴珩一開口就直截了當地說,「對期貨業者而言,前面各位大哥們(指其他金融業者的發言)所希望開放的任何一項,只要給期貨業,我們就享用不盡了。」
對於一個被禁錮幾十年的產業而言,也許「開放」本身最大的意義就是「開放」;在就要開放的前夕,業者浸淫在喜悅的氣氛裡,言詞間也許有了稍多的想像或期待,也就可以理解了。
高孔廉表示,「現在兩岸雙方對MOU簽訂已有一定的共識,但對開放的程度,仍有一段相當的距離。」其中所謂「一段相當距離」,指的其實是三件事,就是台灣代表最引頸企盼的期待,包括現有的銀行辦事處直接升格為分行或子行,第二是可以承作人民幣業務,三則是希望參股中國銀行的限制,台灣可以比其他外資銀行有更好的優惠,最好能獨資、或者是比目前上限二○%更高的參股空間。
如果上述這三項可以順利一次談成,不但金融業者將樂翻天,金融股恐怕漲勢凌厲,將有一波像樣的行情可期。
中國政府不想放太快
事實上是否真能如此順利?金融總會理事長許嘉棟透露,MOU先簽,後面細節再慢慢協商,是現在看來最可能採行的模式。如此一來,股價也許會有反映,面子也有了,但裡子恐怕還有得磨。
當天會場,也有較為冷靜的某家大型金控子公司總經理會後私下表示,「(MOU)今年底前如果可以簽,其實就算順利了。」根據他的分析,MOU的談判籌碼,掌握在中國銀監會的手上居多,「台灣業者眼巴巴地想去人家地盤賺錢」,中國當然會很小心謹慎地運用手上的籌碼,「一點一點地放」。
這位業者說,就算今年順利簽成,根據他的估算,「辦事處升格和承作人民幣頂多只會擇一開放。」和台灣業者的滿心期待,恐怕會有一段落差。
而如果真的開放了,真正能夠吃香喝辣的業者有多少?當天會議上,有少數業者坦承「真的晚了」,「以銀行業為例,台灣三十八家銀行中,有能力參股對岸銀行的業者,不會超過五家。」中國是國際市場,各國銀行早已進入角逐,台灣的銀行沒有時間、技術,或是品牌優勢,光靠台商優勢就要立足中國,難度恐怕會比想像中高出許多。
而證券業的甜頭,一如當天群益證券總經理周康記坦言,如果沒有一併開放經紀業務,其實和現行狀況沒有太大區別,台灣券商西進幾乎毫無利基。
票券和期貨業實際利益最大
目前看來,最有機會的反而是較為冷門的票券業與期貨業。截至目前為止,中國幾乎還沒有貨幣市場、票據交換市場,空有○五年頒布的《融資融券管理辦法》。而期貨業也還在剛起步階段,無論是技術或人才都非常缺乏,才會有賀鳴珩「任何開放期貨商都會賺錢」的說法。
機會終究是留給準備好的人。MOU何時、怎麼簽?也許還是未定之數,但許多台灣金融業者早就鴨子划水,跨海而去。
一位大型券商的負責人曾經誇口:「今天法令放行,明天就宣布參股!」口氣也許大了些,但背後代表的是多年辛勤努力,這些努力付出多少代價?台灣金融業老闆一直以來,只能眼淚往肚裡吞。如今,曙光在望,也難怪這場研討會上要沉浸在稍嫌過度的樂觀中;那恐怕是一種基於多年期待終將成真,難免令人不敢置信的忘形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