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惠於電動車和5G終端設備等產業蓬勃發展,全球半導體產業需求暢旺,工研院預估,2021年台灣半導體產業產值將首度突破4兆元,達到4.1兆元。
不過,是每家科技公司的表現都如此亮眼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知名半導體分析師陸行之在臉書「Andrew Lu on global semis and techs」發表個人觀察,他表示,最近發現某些半導體及科技公司,「明明全年營收同比成長明顯低於同業平均的18~20%,自己及客戶手上一堆庫存」,環比季對季、月對月開始衰退,同比年對年開始轉弱;陸行之疑惑,為何管理層卻頻頻告訴媒體自家公司表現有多好、需求有多強。
實際上是,短料缺料嚴重,導致無法滿足客戶需求到2022/2023。
陸行之指出,目前成熟市場5G、中低階筆電、TV、部分數據中心晶片、DRAM、大尺寸螢幕驅動IC、CIS、射頻放大器、指紋觸控、MLCC, 甚至有些MCU、電力功率晶片需求 (占全球半導體需求近50%)都已轉弱;除了車用晶片及少數產品有嚴重缺料之外,目前也已逐步紓解。
「如果還是表現不好,就說說到底發生什麼事情了。」陸行之直言,科技公司應誠實面對4個問題:1.產品塞港還是缺了什麼料?、2.缺了誰的料?、3.為何缺料?、4.哪些公司要負缺料的責任?
陸行之認為,公司避重就輕似乎一直是個問題,「難怪有些投資公司要用AI來辨識管理層沒有說的感覺。最後就是,請不要對號入座,只有我知道在講哪些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