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兩周之內張忠謀在擴大半導體版圖上的大動作,不得不讚嘆這位「 IC 教父」並非浪得虛名。當他每周幾乎皆須排出時間公開演講、對談,場地從國際會議中心、立法院一路延伸至香港,一下子痛批老二主義,一會兒又鼓勵台灣的軟體網路產業要多發展,你以為他的主業已經從台積電董事長變成演講專家了嗎?非也,大帥在外奔波,仍然指揮統帥三軍展開購併評估談判,「運籌帷幄之中,決戰千里之外」督軍作戰。
從近來台積電目不暇給的購併入股動作,大家已見識到張忠謀「不愧是上海人」的生意手腕。他當然知道施振榮對德碁十年依依不捨的感情,所以明知道德碁有發展上的困難,仍然用淨值向施振榮買下德碁,不過施振榮拿到裡子也要捐出面子,董事長寶座拱手讓給台積電,從此對德碁也算了無牽掛。
對於施振榮,張忠謀這些購併條件還是有友情基礎存在的。對於黃崇仁,張忠謀將來條件會怎樣交換,目前雖然看不出來,但不要忘了老張一天到晚掛在口中的話,經營企業要找「志同道合」的夥伴。黃崇仁與張忠謀稱得上志同道合嗎?答案自在人心。可以預見的是,對於「裡子」、「面子」交換的取捨,黃崇仁想在談判桌上撈到什麼好處、保住哪些 title,很難。
張忠謀:晶圓代工廠要穩定提供產能 毛利率必須維持三○%
要了解張忠謀近來大動作購併活動的「中心思想」,其實有短短一句話可以描述,就是要維持股東權益報酬率( Return on Equity )每年在二○%以上。這句圭臬已成為台積電財務、技術人員,在進行這幾次購併活動的談判過程中,一項基本的「最高指導原則」。在入主德碁案正式對外公布後的第二天,張忠謀參加了一場積體電路技術國際研討會的午餐演講,他以晶圓代工業的資產周轉率平均為五○%開始講起,用會計學的定義,歸納出「要維持二五%的股東權益報酬率,就必須維持三○%的淨利率」。
結論雖然簡單,但張忠謀一開出晶圓代工業「三○%淨利率」的及格分數,全世界多少全職、兼差做晶圓代工的公司要一頭撞死,這種標準未免也太高了!張忠謀每天嚷嚷著要多讀書、多思考,聽得大夥兒耳朵都要長繭了,他本人每天思考的最主要的應該不脫「如何拉開與對手的差距」,這個三○%淨利率,就是教父訂出的遊戲規則。也為了遵守這個遊戲規則,他
必須盡可能地拉高他的營業額,以保持他的高標準淨利率。
德碁案就是在此目的下的產物。五年前晶圓代工景氣特好時,台積電不知哪位高人想出來的點子,說是要預收訂金以保證未來產能,惹得許多設計公司客戶敢怒不敢言, 為了搶產能讓自己的 IC 產品早日出貨, 也只有忍氣吞聲求求台積電sales 如施捨般的多賞賜幾 k (千片)的 wafer。
九六年產能吃緊 造就聯電崛起機會
當時台積電「擁產能自重」的後果,就是十幾家國外設計公司一下子全被老曹收編,「與其看台積電臉色,不如來我這投資建晶圓廠」,利誘之下果然相當具有吸引力。只可惜白雲蒼狗世事變遷,如今這十來家國外設計公司,與聯電間的關係也呈現「多元化」的發展。總之,當年因為產能不足而流失顧客的慘案,張忠謀是萬萬不容許再發生的,因此今年上半年台積電接單開始一片長紅時,施振榮順勢送上門的德碁寶寶請求收養,張忠謀派人去檢查檢查,計算之後認為是「橫豎不虧」的買賣,就此拍板定案。
至於入主力晶,張忠謀思考的就更深遠了。去年下半年美光買入德儀 DRAM 部門,今年第一季韓國的金星及現代兩 DRAM 廠合併,使得全球 DRAM 產量前三名的公司不停地「換座位」。 業界更喜歡推測的一項預言, 就是這種大者恆大的DRAM 生態變化,不需要幾年,就會只
剩下美光、三星,或許還有 NEC 或東芝,以及「剩下來」的那群大同盟。
這個推測很殘酷,但也很接近事實,因為「台灣製」的 DRAM 廠在此趨勢下,再好也不過是那群「剩下來的大同盟」, 做做一些 reliability (可靠度)不怎樣的「蟑螂用」(指現貨市場的大盤商) DRAM。
帶領 DRAM 廠商逃脫「蟑螂市」的宿命
雖然現在還無法判斷,張忠謀會不會後悔當年成立「次微米計畫」(世界先進公司的前身),但是既然把世界先進生下來,就是他心頭上一塊肉,世界先進不起死回生,老張就不輕言退休。但是眼看 DRAM 界大者恆大的整合趨勢,如果不開始為世界先進打點一些事情,恐怕將來就是泡沫一場,連個「蟑螂 DRAM 大同盟」都擠不進去。 因此當日本三菱找上張忠謀請其收養力晶時, 他心中的「大Morris (張忠謀英文名字) DRAM 聯盟」應該就已
隱約浮現了。
這個聯盟增加成員的頻率及幅度,或許還要二、三年的觀察,但應該充滿無限的想像空間。所謂與國外 DRAM 大廠「策略聯盟」的結果,施振榮花了十年時間證明是一場遊戲一場夢,黃崇仁更幸運,他只用五年就修成正果。下一個是誰呢?
這就是想像空間所在,張忠謀可以慢慢等待下一家上門請求收養的 DRAM 公司,多收養一家,
咱們在全球 DRAM 舞台上存活的力量就多一分,而這個 DRAM 大同盟的成員也不必僅限於中華民國籍,其他國家地區在茍延殘喘的 DRAM 公司都可以考慮來台灣報名參加。
張忠謀這樣一家家的購併入主,手中資源也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論財力,張忠謀曾說出「我們的資力可是很雄厚」的豪語,顯示資金面並非張忠謀所憂慮。他憂慮資源可能匱乏的,應該是管理新購入公司的經理人不足。
張忠謀不同於曹興誠之處,是曹興誠善於「招降」敵軍之將,例如來自台積電的聯瑞總經理許金榮,以及來自華邦的聯嘉總經理溫清章,皆為明證。而張忠謀提拔的晶圓廠管理專才,幾乎都要在台積電集團ㄠ上好幾年,少數的例外只有美國WaferTech 的史密斯( Ken Smith ), 不過這位老美在美光晶圓廠管了十幾年,獲得張忠謀錄用並不意外。
台積電最近幾樁人事擢升案中,放眼望去皆是有戰功的晶圓廠廠長一路升上來,例如曾繁城、蔡力行、陳健邦(內定出任德碁總經理)。而目前台積電集團的副總經理群,雖已高達十七人,但是其中財務、法務、行銷、發言、行政、人事、技術研發等職務的高階主管,要去管理 IC 製造生產線不太可能,副總經理群中真正可前往管理新購併公司的晶圓廠管理專才,只有五、六人。但目前台積電已有相當人力在支援世界先進,未來還有德碁、力晶及新加坡與飛利浦合資廠需要支援,美國的 WaferTech 也不能不管, 而高階主管的調任布局,還要顧慮「擺得平」、「大家有糖吃」的原則,想起來也頗感頭疼。
換個角度看,這些購併案多多益善,對台積電也是美事一樁,因為許多副總、處長將調往新公司擔任總經理、副總,公司內部早已擠破頭的升遷問題就得到紓解。可以想像,原本一個蘿蔔一個坑的台積電,突然暴增許多升官的機會,這對一向沈穩內斂的企業文化,會帶來什麼樣的衝擊,倒是值得拭目以待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