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鋼鐵股 富邦金 開發金 鴻海 升息

競爭最新與熱門精選文章

熱搜關鍵字:競爭共有10000項結果
職場

實習給薪3萬,到東京等各城市工作還能坐郵輪…雄獅攜手台師大育才,錄取後起薪4萬+留任獎金

「現在政府和企業都在談ESG,企業想要永續發展,要有好的人才,雄獅洞悉到這件事,因此和師大合作,推出哈伯造星計劃。」雄獅集團總經理黃信川說。他表示,疫情前雄獅積極在國際發展,期望能在出境旅遊做到全台最大,疫情後全球鎖國,因而聚焦在台灣市場,努力奮戰3年半,經營國旅,包括鳴日號等觀光列車、遊輪離島的藍色公路等,「疫情後我們想成為最大的出入境旅行社。」經營方向改變,勢必要尋找相關人才。今年委託台師大,推出「雄獅全球人才計畫-哈伯造星」3年計劃,每屆遴選8~12名人才,和雄獅簽約後,派往海外實習,成為儲備幹部。「哈伯造星計畫」主持人、台師大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教授王國欽表示,只要通過遴選,完成簽約,實習階段有3萬元薪水,正式工作後,大學生月薪高達4萬元,碩士生為4萬5千元,並隨表現調薪,還有留任獎金。雄獅也是第一家祭出如此高規格產學合作的企業。

日期:2024-04-30

台股

台積電(2330)月線連6紅,790元股價太便宜?全球績效最佳經理人狂買喊話「你也該這麼做」

今周刊編按:台股適逢5/1勞動節休市一天,週二(4/30)指數觀望小漲,至約11時30分,來到20518.75點,最高一度來到20559.97元。晶圓代工龍頭台積電(2330)以797元開出,股價開高走高,盤中重返800元大關,上漲5元,最高一度來到208元,市值也來到20.74兆元。不過尾盤突如其來下殺,下跌98.92點或0.48%,收在20396.6點,失守20400點,應是部份外資調整持股,台積電終場則是收790元,下跌5元或0.63%,月K棒仍寫下連六紅的紀錄,為2020年來首見。三大法人週二合計買超台股32.66億元,其中外資買超23.39億元,已是連3買,投信買超17.86億元,至於自營商(含避險)則是賣超8.59億元。

日期:2024-04-30

國際總經

老謝觀點〉台企入榜數一年間大跳升 反觀中國退步了 地緣政治最前線下的台廠韌性

(今周刊1428)身處地緣政治核心最前線的台灣,經濟與企業競爭力受美中角力牽動,今年的兩岸三地一千大排名,正好可以看出這個脈絡帶來的變化。

日期:2024-04-30

國際總經

歐洲衝擊〉中國電動車海嘯來襲 德國首當其衝 德專家:中國優勢在「不怕犯錯」

(今周刊1428)在中國電動車強勢出海之下,不少分析認為,德國作為歐洲汽車產業的代表國家,或將成為未來直接面對衝擊的「海嘯第一排」。

日期:2024-04-30

台股

和碩童子賢退出網家董事會,獨董候選人曝光!首季每股虧0.54元「虧損收斂」,如何拚全年轉盈?

網路家庭(8044)29日舉行董事會通過第一季合併營收96.50億元,年減5.0%,對比2023年首兩季雙位數減幅已明顯改善,全年展望首重強化營運體質、優化毛利,衝刺營收與獲利重返成長,並審慎看待未來幾季營運逐季向上,全年力拚營收正成長,稅前淨利轉盈。

日期:2024-04-30

科技

元太攜聯發科、面板雙虎搶進供應鏈 虹彩急起直追 龍頭、黑馬參賽 電子紙六千億戰場開打

元太在全球電子紙市場市占率超過九成,隨著產業成長,大廠紛紛搶進供應鏈。如今另一派技術崛起,競爭雖然增加,卻也是壯大整體電子紙產業規模和生態系的最佳時機。

日期:2024-04-30

國際總經

比亞迪銷量超越特斯拉、歐洲每5輛電動車就有1輛中國製...德國汽車教父沉重:已被逼到窘境

「今年,將是『它』的勢力大幅改寫全球版圖的一年⋯⋯。我們,正處於一個進退維谷的窘境。」說話的是歐洲汽車研究權威機構波鴻研究中心主任、德國汽車教父杜登霍夫(Ferdinand Dudenhöffer)。

日期:2024-04-30

傳產

曠世奇派年銷千萬支,一支雪糕背後擴產計!「南僑小金雞」皇家可口拚興櫃,如何創年營收22億、熱賣30年?

杜老爺、曠世奇派等耳熟能詳的冰品,都出自南僑旗下的皇家可口。成立30多年,冰品營收仍不斷增長,今年更將登錄興櫃。它,究竟有何長紅祕訣?

日期:2024-04-30

科技

「繼續在中國意義不大,現在跑都算慢了」封測廠中國大撤退,為何從日月光、力成到京元電都走了?

全球半導體後段測試龍頭京元電,突然宣布賣掉中國蘇州廠,引發業界關注,究竟中國半導體產業發生了什麼事?

日期:2024-04-30

國際總經

2024兩岸三地1000大 專訪德國汽車教父:小心,它的電動車正在改寫全球版圖! 當中國拚出海

(今周刊1428)過去一年,在內部經濟環境欠佳的背景下,談到中國經濟時,除了近年頻繁出現的房地產危機與消費不振外,總不時還會看到這麼幾個詞彙:出海、內捲、新三樣、新質生產力,以及產能過剩。究竟,在當前中國經濟的發展脈絡下,這些詞彙的意涵是什麼?回望過去一年,在外界一片高調的「唱衰聲」中,中國經濟又有哪些「變與不變」?《今周刊》一年一度的「兩岸三地一千大調查」,為您深度解析。

日期:2024-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