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鋼鐵股 富邦金 開發金 鴻海 升息

PCR最新與熱門精選文章

熱搜關鍵字:PCR共有550項結果
科技

大江武功練8年 一台機器打通檢驗塞車潮

「校正回歸」的出現,凸顯國內檢驗量能的匱乏。不過,國內生醫大廠大江,決定將手中核酸檢測機,轉為投入國內防疫工作,甚至超高效率72小時裝機完成,以緩解大塞車的篩檢量能......。

日期:2021-06-02

全台防疫報導

柯P:台北通APP改良上線  一次搞定所有版本實聯制! 還能快速通關、紓困申請及「這功能」

北市今推「改良版台北通APP」,整合所有版本的實聯制,任何版本的QRcode功能都能透過APP一次整合使用;未來台北紓困項目也可透過APP線上申請、不用臨櫃辦理。此外,APP推出「疫情儀表板」新功能,利用北市防疫整體數據狀況,包含居家檢疫人數、居家隔離人數、各行政區快篩及PCR檢測狀況,透過時間與空間序列,掌握風險。「快篩不能亂槍打鳥,不然浪費錢而已!」柯文哲強調,要利用大數據建構防疫系統,未來將有「快篩特攻隊」以行動快篩站模式,按照疫調的結果在「熱區」進行快篩,最快下午就會有兩台快篩車上路。

日期:2021-06-01

全台防疫報導

纏鬥16天把她從肺部全白救回!重災區醫院抗疫實況:專責病房狂開沒在怕,只盼救更多家庭

這些天關心著一個朋友的73歲母親,從確診的惶恐哭泣,住院期間血氧濃度頻頻亮紅燈,用了non rebreathing mask(非再吸入型氧氣面罩)100%氧氣還是不行,後來轉加護病房,各種治療下肺部轉白又慢慢恢復,慢慢變好又轉回病房,都纏鬥16天了,Ct值還有28,但在慢慢恢復中、食慾也變好,期待她很快能出院。

日期:2021-06-01

全台防疫報導

防疫有成的國家就做好「這3件事」! 他批:陳時中一路蠻幹就是不用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於30日疫情記者會上宣布,企業能夠有醫事人員的執行前提下,開放自費進行篩檢。對此,資深媒體人趙少康批評,指揮官陳時中「視篩如金」,既不肯普篩,也不肯快篩,一路蠻幹到底,「終於把一個好好的台灣,搞到現在這個樣子。」

日期:2021-05-31

全台防疫報導

台中9確診》北屯家族群聚... 鄰居也中鏢! 曾搭高鐵「班次、座位」曝光 爆有症狀仍奔東海男宿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30)日公布國內新增266例本土COVID-19確定病例,校正回歸本土個案89例;其中,台中市新增了9例確診,5例是由案7527(北屯72歲女性)衍生出來的北屯大坑家族。台中市政府今(30)日公布詳細足跡。

日期:2021-05-30

全台防疫報導

中和康復之家證實群聚感染!侯友宜喊話「不要再刁難了!疫苗快一點進來!」

新北市今(30)日再新增193例最多,累積確診人數已達3325人,有關新北醫療量能的憂慮,新北市長侯友宜今天在記者會上指出,大部分醫療資源都在台北,新北以清空病床作為專責病房使用。目前預計要清出1330病房與ICU病房 127間,但集中檢疫所或是病床,開一間滿一間,病房開設比不上病人速度,醫療量能真的非常緊繃。

日期:2021-05-30

全台防疫報導

澎湖零確診破功?!染疫婦重症陷昏迷... 曾到台北月子中心、搭高鐵回高雄

澎湖縣政府昨(29日)晚間緊急公布,為提早因應,加強民眾自我保護,縣府決定公布一名50餘歲女性案例,該案例目前處於昏迷狀態,縣府已匡列相關接觸者採檢,並瞭解其接觸史及足跡,在案例活動區域已進行清消,將持續調查足跡並公布,請民眾提高警覺。

日期:2021-05-30

全台防疫報導

佈局500天,讓篩檢量大增1.5倍! 這家醫院如何超前部署 成為篩檢國家隊的模範資優生

深夜的林口長庚醫院醫檢部仍亮著燈,有36位醫檢師24小時持續輪班。去年起,這個約50坪的實驗室,已率先全台其他醫院,悄悄地引進兩台全自動化的PCR篩檢儀器,每日有2000個檢體在此篩檢完畢,也讓長庚醫院成為篩檢國家隊的重要支柱。

日期:2021-05-29

全台防疫報導

潭子鞋業爆家庭群聚!女包裝員1傳9 盧秀燕:中央案尚未編號 早宣布早防護

台中市政府今(28)日公布14例中央尚未編號個案。市長盧秀燕表示,今日公布的未編號個案中,有9例屬潭子鞋業家庭群聚感染,雖尚未獲得編號,但因感染案例不少,市府必須先「快速反應、快速圍堵、快速調查」,目前已匡列此案同住家人與職場接觸者,並進行相關足跡清消。她強調,「早點宣布就是為了早點防護!」提醒市民持續做好防疫,共同挺過疫情挑戰。

日期:2021-05-28

全台防疫報導

疫情何時趨緩?談校正回歸的理論與實務

最近台灣COVID-19本土疫情嚴重擴散,人心惶惶,台灣全面在5月19日進入防疫警戒三級,最近又將三級延長至6月14日。這些中央地方對防疫政策的決定,以及媒體每天的評論,大多根據指揮中心每天公布的確診資料。但由於人力有限,疫情突然爆發後政策因應不及,造成各個環節大塞車,每天公布的確診資料無法顯示真實疫情,決策及討論當然失真,無法抓到癢處。

日期:2021-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