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顯示全球有上百萬種生物正瀕臨絕種,這不只是生態危機,更是經濟與健康的重大隱憂。長期為聯合國撰寫報告的學者麥考薇,用兩個案例說明為何需重視生物多樣性,我們又能如何做出改變。
日期:2025-03-26
《今周刊》週三(3/19)舉行「ESG永續台灣 第五屆國際高峰會」,工研院院長劉文雄在專題演講中,強調在淨零減碳中,「沒有人是局外人、沒有一件事可以被忽略」,全方位的淨零策略,包括了供給、需求、製造、環境、經貿法規五大面向。劉文雄說明「輕推理論」(Nudge Theory)表示,可運用簡單化、即時性、具吸引力、具社交性等四大推力,來影響群體或個人的行為和決策,進而改變人們的行為、思維,以促進淨零減碳的實行。劉文雄也引用物理學家愛因斯坦名言:「瘋狂,就是重複做同樣的事,還期待會出現不同結果。」 他強調要推動淨零減碳,除要有科技創新,更重要的是人們行為、思維的改變,才是人類能走入永續新生活一個重要因素。
日期:2025-03-19
今周刊週三(3/19)舉辦「ESG永續台灣第五屆國際高峰會」,McElwee透過預錄影片分享氣候變遷下的生物多樣性挑戰,說明當今生物多樣性流失已經嚴重影響人類福祉。她指出,當前金融體系持續鼓勵資金流入生態破壞行為,但金融力量也是保存、修復生物多樣性的重要驅力。
日期:2025-03-19
《今周刊》週三(3/19)舉行「ESG永續台灣 第五屆國際高峰會」,發行人梁永煌分享,《今周刊》持續透過報導及日常運作落實永續,包括舉辦「還海行動」、「自綠生活節」等活動,以響應聯合國減碳行動「ACT NOW」,讓每個人的一小步,都能成為台灣永續一大步。經濟部主秘莊銘池強調,經濟部持續透過以大帶小等方式,助企業落實淨零,畢竟淨零對企業來說不但是加分題,更是決定能否進入供應鏈、取得訂單以維持生存的基本資格「必考題」。他說,將透過「產創條例」投抵、今年更提供116億元設備汰換補助,助產業共同邁向淨零。國發會副主委高仙桂則是分享,行政部門積極推動三項措施淨零碳排。第一,科技賦能,發揮台灣科技與硬體優勢;第二,資金支持,預估在2030年以前,綠色籌融資金額估將達新台幣5兆元,支持產業發展。第三,碳定價,讓碳費作為最有效減碳工具,估至2030年前,可減碳37百萬公噸CO2e,約當2005年排放量的14%。
日期:2025-03-19
「企業轉型」是每個以永續發展為目標的公司都會面臨的議題,最主要是為了應對市場變化、技術進步或內部需求等因素,而從原有的商業模式、組織結構或運營方式等層面,進行根本性的改變和調整;且在轉型的過程當中,有些落實永續的環節如:節能減碳、綠色轉型等,更是符合全球性趨勢發展的重要關鍵。如果你想更深入了解企業轉型應考量的層面有哪些,就讓本文來解密,帶你一同探究信義房屋成功實現綠色轉型的關鍵之道。
日期:2024-08-09
《今周刊》周三(6/26)舉辦2024第七屆「台灣大未來國際高峰會」,台北市政府副秘書長張溫德以「永續首都 淨零綠生活實踐解方 」為主題發表專題演講,揭露台北市面臨嚴峻「升溫」問題,如何推動減碳新生活運動,朝2050淨零碳排邁進。在專題演講時,張溫德秀出一張台灣從1897年至今的平均溫度,近年「溫度已經變成豬肝色」,就算限於台北市,從1961年到2021年,「從2000年後就再也回不去以前的溫度」,更何況台北市在盆地,挑戰更加嚴峻,100年間,全球溫度上升1.2度,台北市同期間則是1.8度。「每年夏天,可能都是你餘生中最涼爽的夏天」,張溫德引述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系教授林子平的警語,警示氣溫上升的嚴重程度,「去年7月份,台北市創下38.6度的紀錄,但前幾天,還沒有到7月,已經到了38.5度」,氣候的改變,讓物理環境已經回不了頭。
日期:2024-06-27
國際上日漸普及的「碳揭露」,幫助企業自我診斷碳排情況,不僅受資金青睞,更提升市場競爭力。國際非營利組織CDP整合國際碳排申報機制、為中小企業客製問卷,讓碳揭露便捷低成本。
日期:2024-03-18
減碳的壓力已經是所有國內外企業都必須共同面對的,碳交易市場成為解決氣候變遷問題的重要工具之一,在低碳化的趨勢當中,台灣企業該如何透過碳交易壯大國際的永續競爭力?又該如何擬訂減碳策略?《今周刊》周一(3/18)主辦《ESG永續台灣第四屆國際高峰會》,邀請台灣碳權交易所總經理田建中、勤業眾信會計師事務所副總李介文及台塑安衛環中心副總黃溢銓三位專家進行分享。
日期:2024-03-18
淨零碳排已是全球刻不容緩的議題。政府面對此一重要課題,除了不斷推出整合性方案,更必須與產業並肩前行,協助產業取得所需技術、資金與資源,才能共同創造以綠色成長為驅動力的淨零新經濟。
日期:2024-03-18
面對零碳排已是全球趨勢,除了企業導入創新科技之外,工研院也開發永續碳管理平台,與跨領域策略顧問服務,協助企業克服實現淨零的諸多挑戰。
日期:2024-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