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房價 遺產稅 fed 00919 美元

50歲最新與熱門精選文章

熱搜關鍵字:50歲共有1147項結果
理財

「我爸曾1年輸掉1間千萬板橋房!」田僑仔落魄啟示:投資理財這事,其實很多家庭比你想得更艱辛

投資理財這事,常被人簡化為「股票投資」或是「選股策略」。隨著年歲增長,加上接觸的讀者也越來越多,會發現根本不是這麼一回事,很多人是很無奈的。

日期:2024-03-26

台股

鈊象、精華光學...一份薪水養一家四口,大學教師50歲滾出兩千萬存股,年領70萬股息,16年投資秘訣分享

編按:設計學博士、在國立大學設計系任教的切老,除了熱衷於設計教學,也喜歡鑽研投資,同時也是巴菲特的忠實追隨者。切老在一份薪水養一家四口的情況下,利用「能力圈選股法」建構了自己的投資組合,透過長期持有優秀公司股票,不僅靠股票還完了房貸,還投資了朋友的寵物醫院,為自己創造了更多的被動收入,更在50歲前提早累積到了自己原訂65歲退休時存到的2,000萬股票資產、年領70萬股息。他在本書中將分享他投資超過20年的經驗,告訴你該如何智慧地選股、該如何規劃屬於自己的投資組合,並靠著耐心與信心完成屬於自己的投資旅程。

日期:2024-03-26

房地產

當時想著租5年就回本...覺得房價便宜,一口氣在日本買下4間房!吳淡如憶7年前感性投資下的慘痛教訓

在當地仲介的介紹下,我買進了4間房子。一次4間?是的,因為它「很便宜」,而且是在我很喜歡的小城——小樽。用台灣的標準來看,真的太便宜了。問題在於不能用台灣的標準,因為那是地廣人稀、一年可能冰封半年的北海道。我當時想的是,租5年就回本了。這個心理,跟那些會踏進高利息騙局的人是一樣的——忽略了大環境的客觀事實。

日期:2024-03-20

理財

認真工作到50歲我連存500萬都難,怎麼網上30歲年輕人隨便就能投資賠幾百萬?關於財富你要懂3件事

之前的文章寫到有年輕人因為融資、期權300萬積蓄的新聞,早上就有位讀者來訊,內容是這麼寫的:「感謝你的分享,我和27歲的那位兄弟情況非常相似,看到你的文章我的心情也好了一點點,感謝。」

日期:2024-03-20

美食旅遊

85歲黃茂雄從台灣開發到印度土地,又經歷東元經營權之爭…謝金河:見證永不止息的人生境界

人生的永不止息:黃茂雄會長奮戰一生這次印度參訪,東元集團會長黃茂雄先生在班加羅爾的行程,全程陪伴我們,讓所有團員們都很感佩。

日期:2024-03-19

退休

79歲爺爺一生節儉、為何說要住養老院?人生最後階段,這就是我的奢侈...挑選養老中心4大重點

韓大叔79歲,身體硬朗、精神矍鑠。但有一天,他向家人表示要搬進養老院。家中一片譁然。他一生節儉,為何突然有這種念頭?

日期:2024-03-18

理財

繳房貸、養小孩、奉養父母...3、40歲覺得手頭緊很正常!想提早退休要把握人生最容易存錢3階段

巴菲特的資產99%都是他55歲以後才累積的嗎?一個人做好該做的投資布局後,在沒有其他意外的情況下,總資產其實是會隨著年紀一起成長的。也許現在的你,覺得收入應付日常開銷都已經捉襟見肘,很難想像未來,但沒有關係,因為人的儲蓄與累積資產能力,跟人生週期有很大的關係。

日期:2024-03-15

健康

31歲大腸癌末期,台大醫師切開腹部又闔上「整個肚子都黑了」...他如何奇蹟痊癒,一路活到85歲?

新陳代謝疾病、免疫系統疾病,甚至是癌症、精神疾病等,看似原因各不相同,但最新醫學研究發現,這些疾病都和細胞中的粒線體受損息息相關。幸運的是,只要透過飲食、運動、作息、磁場與日照,修復粒線體就可以從細胞開始,重拾健康。

日期:2024-03-13

情感關係

年過50歲才懂得「重男輕女」4個字!她感嘆:爸媽把2棟房送給兒子,幸運的是他們把自己送給了我

大學剛畢業的女生,身上帶著借來的2500美元(編按約新台幣8萬元),飛離松山機場。美國,成為她的第2個家,然而這個家並不總是溫暖。她在中餐廳打工,到職訓中心受訓,在艱困的職場遭受種族歧視的對待。但她的精明、幹勁,還有說不出的直覺,讓她創造出別開生面的華裔奮鬥故事。她當了百科全書銷售員,第一年就成為全年銷售200套以上的「大英百科全書之后」。她經營洗衣店,後來做起了房地產放貸的生意,又身兼包租婆和保險調查員。現在她是一間房地產投資公司的老闆,在美國擁有36棟建築,100個單位的房產。喔對了,還有2個常春藤名校畢業的寶貝女兒。

日期:2024-03-13

政治社會

「中配入籍」縮短年限惹議!前立委提4點不合理:用人權、國安、健保思考「中配應比照外配」

國民黨立委提案將中配入籍年限比照外配從6年縮短為4年,朱立倫說:「對於台灣人的太太或媽媽,為什麼要歧視呢?」民眾黨團也表態支持,稱「中配都是台灣的家人」,引起軒然大波。我們看到許多綠色網民湧入砲轟,部份是只從立場出發的情緒宣洩,本人很不以為然,但我們也看到民進黨團、綠媒及部份醫界人士等從公共政策的角度說明為什麼不妥,值得稱許。

日期:2024-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