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周一(5/16)宣布,「確診個案自主回報疫調系統」新選項「已完成COVID-19疫苗追加劑且採自主防疫」,將於周二(5/17)零時上線,確診者填寫密切接觸之同住家人時,如勾選「已完成COVID-19疫苗追加劑且採自主防疫,即將採自主防疫,不開立居家隔離通知書,就會被系統自動列為7天自主防疫對象,不會開立及收到居家隔離通知書。不過,就因為0+7新制上路,讓不少民眾認為是變相幫保險公司解套,因為就這樣收不到居家隔離通知書,等於防疫保單都白繳保費了。對於防疫保單如何理賠,金管會保險局產險監理組長陳清源則是表示,之後要看疾管署開立居家隔離方式通知如何,金管會已請公會整理未來理賠需要什麼樣的文件,這樣民眾申請理賠才有依據。
日期:2022-05-24
有鑑於PCR採檢需求暴增,北市的社區篩檢站已由12處增至24處,新北也設置38處篩檢站提升篩檢能量,民眾快篩陽性後該去哪裡PCR核酸檢測呢?
日期:2022-05-24
台灣本土確診人數雖然連3天緩降,但是死亡人數卻不斷增加,昨日(5/22)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公布的兒童重症個案中,10歲併發腦炎的男童已在18日搶救不治,但指揮中心僅列入重症個案、未列入死亡病例。不幸受到腦炎攻擊逝世的還有一名3歲2個月大的孩子,因發燒到41.3度緊急送醫,隨後出現「四肢抖動、頭後仰」的症狀,經過搶救60小時仍不治。關於上述2起案例詳細情形,仍待指揮中心進一步說明。對於確診後快速死亡以及兒童重症個案變多,專家認為,確診與死亡的時間這麼近,顯示防疫和醫療體系都有問題;此外,醫療的治療流程太過繁瑣,也是造成許多疾病無法接受常規治療、預後變差。而指揮中心表示,快篩陽性視同確診「全民適用」政策本週上路後,新增的9大篩檢站將轉成診斷與開藥站。
日期:2022-05-23
今年以來,本土確診病例已突破百萬例,疫情持續延燒,國內確診人數愈來愈多,不少勞工須因染疫隔離而請假,但由於案件量大無法及時收到隔離單,該如何請防疫假或病假?對此,勞動部週五(5/20)在防疫記者會上一一做說明。另外,指揮中心也宣布,已完成行政上的優化。政務委員唐鳳說,25日起,可到數位證明平台申請居隔單,「沒有時間差」,關鍵在於新的管理系統。唐鳳說,現在新使用確診個案管理系統(MBBS),是自主回報系統(BBS)的管理系統,在第一時間、確診者還沒填前,就已看得到相關資料,19日開始也不再經由法傳,會直接到開單系統。25日起,民眾也可以到數位證明平台說自己是接觸者,沒有收到居隔單,就可以直接產生出附QRcode的單子,還可以在超商列印,不再影響公衛量能。
日期:2022-05-23
富邦產險防疫保單市占居冠,也是近期理賠爭議箭靶,富邦金 (2881-TW) 今 (20) 日法說會公布,從去 (2021) 年至今年 4 月的防疫保單有效件數為 231 萬件、簽單保費收入 42.8 億元,還有約 100 萬件還在途未入件,理賠狀況來看,最近每日賠款達 5000 萬元,遠高於中信產險日前於法說會公布的每日賠 500 萬元。
日期:2022-05-20
根據16日下午最新公告,截至4月底為止,00878已經以7萬3千多票超越006208,成功站上ETF定期定額第三名,這也改寫了證交所開始公告台股定期定額19個月以來,從未改變過的ETF人氣鐵三角,只能說9487894狂(多一個8)!
日期:2022-05-20
我有個朋友相當富裕,卻非常節儉,平常都穿Uniqlo、佐丹奴(Giordano)這些品牌,一定等到打折才買,而且買一件穿2、3年。同一個朋友圈的人都覺得很奇怪,這個老闆賺得也不少,何必對自己這麼苛刻呢?
日期:2022-05-20
國內確診人數不斷上升,單日已經逼近10萬例,尤其週四(5/19)國內59例死亡個案創下歷史新高,陳時中坦言致死率還會再增加,「但是不希望超過千分之一」。根據聯合新聞網報導,對此,有專家表示,致死率要控制在千分之一以下,得要做好這3件事才有機會,首先是,擴大快篩陽確診的適用對象,即時投藥治療,第2是降低長照機構的災情,最後是符合第4劑接種資格的民眾,能盡快去接種,提升接種率。
日期:2022-05-20
近期隨著疫情升溫,防疫險保單在理賠、續保上都發生諸多爭議,針對諸多爭議,稍早富邦產險對此發出聲明,強調所謂「從嚴審核賠案」、「盡量少賠」、「任意退保」、「無故中斷契約」、「用倒閉來威脅保戶與政府」、「不是賠不起只是不想賠」等報導皆為惡意不實指控,一切都配合政府防疫措施及保險契約相關規定處理。
日期:2022-05-19
資策會執行長卓政宏於2019年接下執行長位子後,已經將資策會目標往數位轉型的化育者(Digital Transformation Enabler)方向前進。不過有感於目標改變後,舊的組織型態也許不再適用,因此在董事會支持下,卓政宏於5月在內部正式啟動了組織改革,在接受本刊專訪時,卓政宏也強調「改革勢在必行」。
日期:2022-05-19